白癜风资深医生 http://pf.39.net/bdfyy/bdflx/180503/6210229.html
攻略
Raiders
夏日
你的
出游
Hellosummer《推开玻璃门》
余光中
你知道山高不及海深吗?
你知道地广不及海阔吗?
海藻的草原,水族的牧场。
波底的风景无穷无尽,
你想做人鱼来窥探隐秘吗?
浪花的玻璃门一推就开了,
向陆地请个假,
下来吧,来海底。
生活在城市的我,对海洋充满了好奇,我奉行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每年至少去一个地方旅行,除了看风景以外,一定要进当地的博物馆或者有特色的展馆看看。不知不觉去了好多地方,我喜欢错开高峰出游,这样才可以好好感受博物馆的神秘。
上次听了关大夫的疗愈之旅,我心潮澎湃,感觉遇到了知音,原来我的旅行也是身和心的疗愈之行啊。
如果说生病手术会让人缩短寿命,那么疗愈之旅一定会让你延年益寿。旅程中还蕴含着各种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大的贝壳叫什么?最小的贝壳有多小?那种大扁片的鱼叫什么?魟[hóng]?鳐[yáo]?还是叫蝠鲼[fúfèn]?哇,好多字读不准呢!
我是粉红花园中的百变小花,让我化作一条小小人鱼带你们来一次海洋之旅吧J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海与洋组成统一的水体。海洋到处都是生命,光照的浅层水域里有,黑暗的深层水域里也有。海洋是我们地球上生物最大的栖息地。海洋中已知生活着大约20多万种生物,海洋动物总质量共计亿吨,是陆地动物总质量的3.3倍。
#神秘的海洋世界#贝壳大世界众多海洋生物中,我喜欢贝壳是因为它的外壳造型多样,颜色丰富,既可以观赏,还可以长久保存。那美丽的外壳是软体动物的保护器官,是它们存放内脏的"皮肤",保护身体的"盔甲"。当动物活动时,头和足伸出壳外,一遇到危险便缩入壳内。足部和腹部均有肌肉与贝壳的内表面相连,使它们伸缩自如。
全世界的贝类有12万种,它是自然界生物中仅次于昆虫类的第二大族类。在我们的宝岛台湾有座旗津贝壳博物馆,里面陈列了多种贝壳。是东南亚最大的贝壳馆,展馆的面积并不大,但是如果细细观看,也足以让你花费一整天的功夫了。那是我头一次见到这么多漂亮的贝壳,让我不禁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先让我们来看看贝壳类的“老大哥”,砗磲是海洋生物中最大的双壳纲贝壳动物,最大的砗磲体长可达一米多,重千克左右,因此砗磲也被称为“贝壳之王”。因为体型巨大,所以砗磲的咬合力也是非常强的,在海里的潜水员如果被巨型的砗磲夹住时,那么逃脱的生还能力几乎为零了。有些热带国家还用半个砗磲的壳给婴儿当洗澡盆。
砗磲也是稀有的有机宝石、亦是佛教七宝之一。雕刻师们充分利用砗磲巨大的外壳做成精美的工艺品。
世界上最小的贝壳没有确定是哪一类,大概需要借助显微镜观看了。旗津贝壳馆的贝壳大多不让触碰,我在垦丁国立海洋博物馆的海滩上,根据讲解员的介绍,终于与它们亲密接触了一次。讲解员让我抓起一把砂砾,然后慢慢剥掉大颗,慢慢剥掉,仔细观察,千万不要心急,经过几番几手的寻找,终于找到了小小的2粒完整的贝壳,如下图,左上位置是白色珊瑚,掌心位置那一白一红2粒是贝壳,螺旋状上面还有小小的突起花纹。
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了,你可以在沙滩上尽情的捡贝壳,拍照留影,但是最后还是要归还于大海和沙滩,不能随意带回家呦。这些贝壳,珊瑚很小,不起眼,也不值钱,但是它们对于生态环境有着重大意义,有了它们海滩才不会那么单调,反而是绚丽多彩的,而且它们留在海滩上,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后,会被微生物分解掉成为其他海洋物种的养分,这才是顺其自然的良性生态循环。我们看到了最大的贝,小小的贝,那么谁又是最古老的贝类呢?
▼
舌形贝俗名海豆芽,是世界上已发现生物中生存历史最长的一个属,是著名的“活化石”,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海域。作为“最古老的活化石”,舌形贝从寒武纪开始就已经有了,至今已有6亿多年的历史,我真的很想知道它没有砗磲坚硬而庞大的外壳,这些小小的海豆芽是怎么挺过五次生物大灭绝的呢?更加神奇的是存活超过了6亿年的活化石,从出现到如今,外形、大小上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变化。贝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是钱币的始祖。由于贝类都产于沿海地区,为了极大满足日益频繁的物资交易和流通,金属货币应运而成,铜贝是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商周时期贝币的种类有海贝、石贝、骨贝、铜贝和包金铜贝。
我们餐桌上的佳肴中也能见到很多贝类,比如:扇贝(双壳)鲍鱼(单壳),等等。它们离我们很远,它们又离我们很近。
“穿马甲”的鱼关于海洋动物,有时候是因为喜欢而去了解,有时候是因为被提问而去学习的。我和孩子们一起去海洋博物馆,她问我:“妈妈这个是魟鱼吗?”她指着海底隧道顶端游过的鱼。
在我记忆里,我记得是魟,因为曾经在海洋馆展板上看到过,特意记过名字。但孩子的观察力比较敏锐,她疑惑地说:好像尾巴有点不同啊。我们又在原地等待它的再次光临,以便仔细看看它的尾部。果然,这条鱼的细长尾巴不像魟那么坚硬,看起来很柔软,似乎还带着尾鳍。但是外形很像,我看的疑惑了,隧道内的动物是游动的,没有注解和标牌。我们开始在网上查找资料。果然,我们看到的鱼是鳐鱼。
鳐鱼和魟鱼,的确在大类上都是属于软骨鱼纲板鳃亚纲,就连鲨鱼也是属于板鳃亚纲。它们跟鲨鱼算是亲戚,都是中生代侏罗纪就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与鲨鱼不同,鳐鱼和魟鱼的腮在底部,而鲨鱼的腮在身体侧面。他们的亲戚还有鲼科,外形很相似,尾部头部可以区分不同。彩色图片的两种鱼从头部可以区分,下面的无刺鳐鱼和魟鱼头部形状和尾部都很类似,唯独魟的尾部有个刺(红圈位置),那是带有毒性的。
▼
请查看我下面的图片,是不是让你眼花缭乱了?不敢轻易叫出他们的名字,如果下次再见到大扁片的鱼,就请对号入座找名片吧J
▼
海里有很多庞然大生物,也有许多小可爱,或许小杀手。先看看枪虾,学名鼓虾,身长约5cm,生活在热带海洋的浅水区,拥有一大一小的一对不成比例的螯。当枪虾瞬间闭合大螯发动攻击时,可以产生-分贝的声响,比真实的枪声(约分贝)响得多,可以将猎物瞬间击晕甚至直接击毙,这样高速的水流会发生“空穴现象”,形成一个极小的低压气泡,多只枪虾同时闭合大螯发出的声响,可以干扰潜艇的声呐系统和水下通讯系统。可以说是身小,威力大。
▼
枪虾也非常有趣,它可以和虾虎鱼良好地共生。枪虾通常是盲的,一个枪虾会挖一个洞,然后一对虾虎鱼会游来同住,作为挖洞的回报,枪虾会受到虾虎鱼的保护,甚至得到食物。通常虾虎鱼坐在洞穴的入口处,它总把一根触须搭在虾虎鱼的身上,其他鱼来袭时,虾虎鱼一动身,枪虾就逃回洞中。多么奇妙的动物世界,不同品种的海洋生物依然可以做朋友。
▼
我曾经在热带小岛上看到过一只螯的螃蟹,我以为是他打架输了,只剩下一只“手”呢,原来它叫招潮蟹。招潮蟹最大的特征是雄蟹具有一对大小悬殊的螯,摆在前胸的大螯像是武士的盾牌。它会做出舞动大螯的动作,这个被称为“招潮”的动作,目的是威吓敌人或是求偶。它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的潮间带。
▼
海洋的“夜空”白天的海洋可以见到许多海洋生物,晚上他们都睡了吗?有没有夜游神呢?你可以住在海洋馆里,体验不同时间段的海底世界。现在有很多海洋馆都开放了夜宿活动,除了提供住宿外,更多的活动是观察夜间海洋生物的生活状态,甚至到海洋馆的研究区域参观,这样能获取更多的海洋知识。
▼
请看这是我在垦丁海洋馆拍摄的珊瑚,同一个水族箱,左侧是白天珊瑚们自由的伸展着触角随着水波荡漾,右侧是晚上他们都收起触角安然入睡了。
▼
鹦鹉螺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底歇息,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层一直到六百米深,它的外壳由横断的隔板,分隔出三十余个独立的小房室,最后一个(也是最大一间)房室就是动物体居住处。鹦鹉螺既是“史前活化石”,也同时在仿生学上有着重要地位,它具有复杂的腔肠构造,能够在海中迅速地上升与下沉,科学家据此原理发明了“潜水艇”。
▼
当时我们在海洋馆的研究区域发现一个奇怪的东西,是鱼的食物?海带?藻类植物的叶子?参观小组30余人,没有一个猜对的。哈哈,揭晓答案,卵生鲨鱼产下带有厚厚的卵鞘的卵,卵呈布袋状或螺旋状,产出后被固定于珊瑚礁、海底植物或石缝中。原来手中是一只鲨鱼宝宝啊!
▼
从海面上至海底,从岸边或潮间带至最深的海沟底,都有海洋动物。海里的秘密等着你来探索。如果你也爱上了海洋动物,那就走进博物馆,仔细观察一条鱼,亲自摸摸海星,与海豚亲吻一下。它们会让你忘记年龄,忘记病痛,像个孩子一般开心。给自己找一个释放的途径,让心灵和身体都放个假。爱自己,从疗愈之旅开始吧。
END编者按我们在之前发布的文章“我是一朵百变的小花儿”中,认识了这朵顽强、自律、用双手和智慧重建生活的小花。今天,我们跟随她的笔触和照片,一起去一趟中国台湾“云旅游”。在垦丁的博物馆、海岸边和夜晚的玻璃房,看看大海的模样,探索海洋生物的神奇。因为,这是一种舒缓身心、自我疗愈的方式!带着好奇心,让我们走出去~期待每位姐妹,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疗愈方式,忘却疾病的困扰,让生活的疆界更广阔、让生活的画面更多彩。没有看过之前发布的小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