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生态万象……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数十个展区陈列了来自七大洲的余件标本模型。新馆开馆5年来,累计开展教育活动9万场,受众万人次,平均每年的客流量达多万,是中国最受欢迎的自然博物馆之一。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数字城市正在迅速构成,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表示,场馆未来发展要与大数据、共享和高质量这三个关键紧密结合,在跨界融合中,用数字技术重构场馆的知识体系,即:教育在重构、藏品在重生、研究在重塑、历史在重现。场馆要以新理念、新措施、新突破、新成效,迎接新发展阶段。寻求科技与文化融合,在展示教育、学术科研方面创新与转型,上海自然博物馆探索出数字化时代科普场馆发展的一条新路。
现代技术赋能“历史重现”“藏品重生”
漫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内,不仅会收获一场视觉盛宴,还会产生多重思考。迁徙、追逐、哺育……非洲象、狮群、长颈鹿和羚羊在平方米的步入式复原场景内,逼真再现生机勃勃的非洲大草原。超清动态影像与经典手绘背景画动静结合,讲述了从旱季到雨季、从晨光到日暮、悲壮而温情的非洲原野。“增强现实”技术使得观众在展区现场靠近陈列标本时,可使用智能手机观赏到马门溪龙、风神翼龙的“复活”,领略其在移动终端上“动”起来的奇特画面。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三个极端环境在博物馆内同一个空间里展现,秦岭一带不同海拔分布的动物在对应高低的树杈上活灵活现……
对于博物馆的“精心布局”王小明如数家珍,他介绍,馆内的布局策划前后花费了约8年时间,运用数字化技术给观众带去沉浸式的体验是博物馆不断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而将不同时空的物种系统化地展现在同一区域内会给观众带来直观的比较,比较产生问题,产生问题促进解决问题,这是教育流程的具象化体现。王小明强调:“博物馆的每一寸空间都应该是质疑的空间。”鲨鱼称霸海洋4亿年,如今却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呢?“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因其叫声像娃娃啼哭而得名,你知道它的真名嘛?上海自然博物馆内,诸如此类的小问题随处可见。博物馆并非枯燥无趣地向参观者输送知识,这样的留白与疑问给观众带去了思考的空间。
“依托于数字化技术,科学和艺术应该在博物馆内发起联动,所有的布局和策划都基于精巧的构思,这不仅是每一个博物馆原创性概念和模式的独特彰显,也会给予观众不同维度的思考。”王小明说。
融合跨界构建科普教育集群
并非局限于博物馆的空间之内,上海自然博物馆还利用游戏、影片、科普大讲坛等模式架起了知识资源与普通大众的桥梁,致力于将原本割裂的教育空间和受众群体聚合起来,既变“流量”为“留量”,也进一步延伸了博物馆的教育意义。
据悉,上海自然博物馆和波克城市联合研发出了科普游戏——“拼图寻鸟之旅”。这款游戏选取了21个国家的鸟类摄影作品,采用了数字文化创意制作,以拼图、知识竞答和故事穿插的方式将鸟类科普知识进行游戏化呈现,将趣味性和鸟类科普知识相结合,实现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科学传播的效果。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合作的科普新媒体产品“指尖博物馆MuseuM”让观众只需轻点手机,就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