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佩服李安导演的电影了,从《卧虎藏龙》到《断背山》再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古代中国到欧洲,再到近代印度,不变的是那唯美艺术和细腻情感。前几天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对于我这个3D电影死忠来说,这是自《阿凡达》以来最好的3D电影了。
其实电影讲的就是一个落海的少年如何在海面上漂泊天的故事。影片将宗教,灾难,人文,历险和艺术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大冒险。
少年名叫派,父亲是印度动物园的园长,从小在动物园长大的他面对野生动物时有一种特别的镇静和智慧。小时候他面对一头孟加拉虎,直视其眼神,希望与其交流,却被他父亲拉开,被训斥“在老虎的眼中,你只能看到你自己的倒影”。无独有偶,在其全家搬迁动物园去美国时,发生了船难,那头老虎,以及一只斑马,一只母猩猩,一只鬣狗,跟少年派一起挤在了一艘救生船上。
深夜船难,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骇浪滔天。有别于《泰坦尼克号》,李安拍摄的船难几乎没有静止的全景镜头,而基本上都是第一视角的真实再现。少年派落入水中,被海浪吞噬,远离了大船,在海水中翻滚沉浮,九死一生。他的家人因此死去,但他却得以存活。少年派不时回头遥望大船,但是却无法看清家人,远处弥漫着雾气,刺眼的灯光与绝望的黑暗相互交错,无情的海水与颤抖的小舟相互纠缠。在慌乱的快速切换的镜头下,他绝望地大哭,哀悼着自己逝去的亲人。少年派漂浮在海水中,看着水面倒映的海底沉船,上面影影绰绰的灯光和了无生息的寂寞,彻底放弃了寻找亲人的欲望。
随后影片便开始了一人与一虎的胶着战斗了。鬣狗吃掉了断腿的斑马,杀死了母猩猩。然后老虎突然一跃而起,杀死了鬣狗,却陷入了与少年派的争斗。少年派依仗老虎此前吃过镇定剂以及船尾高处的优势,暂且保全了性命。随后他制作了一只救生筏,与小船以一根绳子相连,与老虎相隔遥望。他不能离开小船,因为里面有补给品,他必须等待老虎休息时去偷吃。他试图驯服老虎,却屡遭失败;他试图与老虎划分势力范围,但是很明显,老虎根本不理睬他的尿味;他救了落水老虎一命,但老虎眼中,他仍然是一种食物。他与老虎一起捕食飞鱼,从老虎嘴中抢夺食物,最后终于靠着一根驯兽棍,靠着驯兽师的技术,与老虎有了些许交流,二者不再仇视对方,但却无法避免最终凄惨的
命运。
夜晚,带有荧光的水母靠近小船,海面犹如被玛瑙装饰一般敞亮,水母被少年派搅动,犹如一团云雾;突然一头蓝鲸跃出海面,将整个小船带入癫狂而又梦幻的奇迹中。他凝视海底,看到了星星,看到了沉船的幻影,也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母亲,看到了印度教的女神,似乎看到了老虎眼中看到的一切。海面似乎一面镜子,飘荡在海面的小船又如一片秋叶,落寞地漂浮,游荡向远处。
信奉印度教,从来素食的他,最后不得不吃鱼而活命时,泪流满面。他看着乌云密布的苍穹和炫目的闪电,他听着轰隆的雷鸣和老虎的哀嚎;他绝望地大喊,如果存在上帝,那么上帝在哪里?
然而奇迹却降临了。他与老虎遇到了一个神秘的小岛,几乎全部由树木构成。树木的根可以食用,有无数的狐獴在树枝间游荡,在地面上直立相望。小岛有淡水池塘,少年派在其中畅快游泳,他似乎想在其中生活一辈子。然而,夜晚降临,池塘的水立刻变成了酸液,消化了白天游进去的鱼类;而少年派也发现了树上一朵莲花状的小花里面包裹着一颗牙齿。他才知道这个小岛实际上是一个食人岛。白天小岛吸引生物,夜晚小岛会捕获和消化猎物。他不愿意最后被消化得只剩牙齿,于是毅然离开了小岛。
当最后少年派抵达墨西哥海岸时,与其共患难的老虎却头也不回地离他远去,他为之伤心欲绝;天的共患难,却最终相互不语,默默离开。
然而此刻,影片才进入高潮。
当日本派来的海难调查人员调查少年派时,他们根本不相信什么“神秘的小岛”,什么老虎,什么鬣狗斑马,认为很多细节太不真实。于是少年派跟他们讲了另外一个故事。
其实鬣狗是一个恶毒的厨师,他杀掉受伤的水手(斑马),并吃掉。他又杀掉少年派的母亲(母猩猩)并丢入海水,仍由鲨鱼啃咬。少年派是个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教徒,不愿意杀生,但此时,怒不可遏的他大吼一声,用刀砍死了那个厨师。那个厨师却丝毫没有反抗,也许是对于其罪孽的忏悔,也许是因为对于未来漂泊的绝望。那么,那头老虎,其实就是少年派的自己,他内心深处的另一面。在海上漂泊的岁月里,他心中的勇猛和果敢战胜了内心的平和向善,展现出远古战士般残忍的力量。那个食人岛只不过是他的梦境,那许多神秘的画面和印象派般的斑驳色彩,也只不过是他的想象。当最后他得救时,心中的猛虎远离他而去,而他也回归自然。
但是我们该去相信哪个故事呢?是第一个故事的美好,还是第二个故事的残忍呢?日本调查人员和跟少年派对话的作家(故事的作者)都选择了第一个故事,他们还是希望世界有着如此梦幻般的美好,而不愿意相信那些残忍血腥的存在。少年派笑道,你选择了第一个故事,那么你选择了信仰上帝。
是啊,我们怀疑所有的美好,却又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
附:(以后为转的网帖)
年,英国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海难食人案——“女王诉达德利和史蒂芬斯案”。这是一起影响深远的刑事案件,它涉及在一场海难后为求生而食人的行为,能否依据海事惯例进行辩护,并最终确立了一个普通法的先例——危急状态无法构成对谋杀指控的合理抗辩。
海难后的食人惨案
年5月19日,“木犀草”号游船从南安普敦启程,船上有达德利船长、史蒂芬斯、布鲁克斯,以及年仅17岁、无航海经验的帕克。7月5日,在行驶到好望角西北约公里处时,海浪突然冲垮防浪挡板,“木犀草”号很快沉没,船员逃上了唯一一艘救生艇。
巨大的海浪、凶狠的鲨鱼、食物与淡水的短缺,连续挑战船员的生存极限。7月20日,帕克开始生病,史蒂芬斯也感到不适。7月23日,帕克昏迷。在死亡的威胁下,达德利说,抽签决定以某个人的死换取其他人的生存,才是明智的选择。布鲁克斯表示拒绝。7月25日,仍看不到获救的机会,史蒂芬斯按住帕克双腿,达德利在祷告后用折刀杀死了帕克。布鲁克斯事后声称他既没有同意,也没有表示反对;而达德利坚持认为布鲁克斯当时表示赞同。剩下的三个人以帕克的尸体为食,还找到了淡水。7月29日,幸存者获救。
法庭依法判处达德利和史蒂芬斯死刑,但建议予以宽赦。最终英国女王将刑期减至6个月监禁。
(本文年12月29日首发于QQ空间,文中图片来自于电影截图以及海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