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浪里小海豚物种日历
虾虎鱼是现生鲈形目鱼类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是虾虎鱼亚目中9个科共多种小型鱼类的统称。狭义上,虾虎鱼通常用来称呼虾虎鱼科Gobiidae的鱼类,纪录片中常出现的能攀岩逆流而上的小鱼就是虾虎鱼的一员。
纪录片《生命》中的虾虎鱼。虾虎鱼的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帮助它们攀岩。
虾虎鱼科鱼类吸盘状的腹鳍。图片:PetervanderSluijs/wikimedia
舌虾虎鱼的腹鳍。图片:浪里小海豚
低调的大家伙
由于个体较小,绝大多数虾虎鱼都不具有食用价值,因此很容易被忽略。这一点也体现在了它们的名字中,虾虎鱼的拉丁名词根gobi源自拉丁语,原意就是指一类无经济价值或无食用价值的小鱼。
“我小,但是我可爱呀。”图为黄吻连膜虾虎鱼Stonogobiopsxanthorhinica。图片:RickardZerpe/flickr
绝大多数成年虾虎鱼的体长不过10厘米上下,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小虾虎鱼倭虾虎鱼仅1.1厘米,比成年人的指甲盖还要短。少数虾虎鱼能长到20~30厘米长,这些种类在市场和餐桌上也能见到,比如大弹涂鱼、中华乌塘鳢(lǐ)、斑尾刺虾虎鱼和舌虾虎鱼等;其中舌虾虎鱼Glossogobiusgiuris最大体长记录有50厘米,应该是最大的虾虎鱼之一了。
舌虾虎鱼。图片:WibowoDjatmiko/wikimedia
舌虾虎鱼个头大,肉质细嫩,在市场上颇受欢迎,价格也较高。记得一次我去市场买虾,看见卖家还有三尾孤零零的舌虾虎鱼,便想收来做标本,结果卖家说这鱼比虾还贵呢。
比起纹缟虾虎鱼(上),这尾舌虾虎鱼(下)就显得很肥壮了。图片:浪里小海豚
舌头不够灵活
顾名思义,舌虾虎鱼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拥有舌头。这个特征并不是虾虎鱼中特有的,裸虾虎鱼等也有和舌虾虎鱼类似的舌头。
和大多数鱼类的舌头一样,舌虾虎鱼的舌头没有肌肉组织,本质是基舌骨上覆的一层没有弹性的黏膜,不能自主活动,只能依靠舌弓肌肉的伸缩作僵硬的上下运动,还不能伸出口外。目前我们还不清楚鱼类的舌头在进食中的确切作用,不过有些鱼类舌上的齿可以帮助它们将食物推进食道。
舌虾虎鱼主要以小鱼和甲壳类为食,还有同类相食现象;生活在淡水中的舌虾虎鱼,主要食物是蚊子的幼虫。舌虾虎鱼主要依靠伏击捕猎,然后通过张嘴吸食的方式吞咽猎物。尖细的牙齿是为了固定住咬到嘴里的猎物,毕竟大一点的食物不能一口全部吞下。
舌虾虎鱼双峰型的舌头和尖细的牙齿。图片:浪里小海豚
虽然大多数虾虎鱼的体型都比较小,不过它们华丽的外表和憨憨的神态还是深受水族爱好者的喜爱。尤其是栖息在热带-亚热带珊瑚礁海域的虾虎鱼,体色花纹甚是惊艳,在水族市场上常被称为“雷达”的大口线塘鳢Nemateleotrismagnifica就是名声在外的观赏类虾虎鱼。相比之下,舌虾虎鱼的外表要低调得多,灰褐色的身体上基本都是以黑色和褐色为主的斑点和花纹。
体色鲜艳的大口线塘鳢。图片:RickardZerpe/flickr
“鲨鱼”,吹沙的小鱼
舌虾虎鱼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主要栖息在以砂砾为主的近岸浅海滩涂(比如河口和红树林等,也有纯淡水的河流、湖泊的底层水域中),栖息水深一般不超过五米。
虾虎鱼游泳一般比较迟缓,活动范围不大,为了躲避捕食者,它们大多会挖个小沙洞或者找个舒适的小石洞作为巢穴。
虾虎鱼用嘴刨沙挖洞的现象很早就被古人观察到了,“吹沙而游,咂沙而食”就是对它们挖洞和维持洞口不被海浪填埋行为的描述。因此,长久以来人们都称虾虎鱼为“吹沙小鱼”,“沙”和“鱼”合并又称“沙鱼”,这个叫法至今还保留在日文(ハゼ,汉字写作鯊、沙魚、蝦虎魚)中。
都是写作“鯊”。制图:日历娘
有些虾虎鱼还会和鼓虾一起混住在一个洞穴中,虾虎鱼负责趴在洞口附近放哨,观察外面的变化,鼓虾则负责保持洞穴通畅和宜居;如果两个一起在洞口,鼓虾的触角鞭一定会放在虾虎鱼身上,以便最快地收到可能到来的危险信号,并做出最快速的反应躲回洞里。此外在珊瑚礁中,还有一些虾虎鱼共生在柳珊瑚上,体色也变得和柳珊瑚差不多,整日趴在上面假装是柳珊瑚的一部分。
和红纹鼓虾共栖的红带连膜虾虎鱼。图片:reefbui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