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峥嵘不忘初心
建筑,是时代的纪念碑。新中国七十年,这片土地上生长出的一座座建筑,像一滴滴水珠一样折射着社会的进步,其中有人有事,有记忆有情感,有伟大也有平凡,汇聚在一起,镌刻出一部从不停歇的奋斗史。
年8月,党中央决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展现新中国建设十年来的成就,改建天安门广场,并在首都建设十项重大公共建筑工程: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场、农业展览馆、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十大建筑全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与营造,所呈现的“中而新”风格,既延续民族特色,又体现时代风貌。“十大建筑”总面积超过67万平方米,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智力,当时除了组织北京的34个设计单位之外,还邀请了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的30多位建筑专家,进京共同进行建筑方案创作。建筑专家、教授、工人、市民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人们对各项工程先后提出了个方案。工程普遍采取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的模式,通过统一指挥调动,各个环节紧密配合,从年9月确定国庆工程的建设任务到年9月国庆十周年前夕,“十大建筑”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建成竣工,可谓史无前例,成为中外城市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十个月的建造奇迹
——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来源于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纪念日,中国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决定兴建十大建筑,展现至年十年来的建设成就。周总理审查人民大会堂方案人民大会堂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南北长米,东西宽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包括万人大礼堂,人宴会厅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三个部分组成,大小厅室有多个。这些建筑追求建筑艺术和城市规划、人文环境相协调。人民大会堂为建国10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施工,年10月动工,年9月建成,仅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年9月10日,人民大会堂正式竣工,并交付使用。从年10月28日正式动工,历时10个月零13天。在此期间,全国人民给予了巨大支援,先后有18个省、市、自治区选派了多名优秀工人和技术人员来京直接参加了工程建设;有23个省、市、自治区的多家工厂克服各种困难,如期完成了定货,为大会堂赶制出了多项建设配件和设备。人民大会堂正如毛泽东所希望的那样,成为一座由人民设计、人民建造、造福于人民的议政大厅。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老照片)时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的张开济,是中国革命博物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设计师。这两座博物馆在同一个屋檐下,通过中庭连接。张开济为博物馆设计的西立面柱廊,高33米,宽逾米,造型与中国古代的石牌坊相似,但更加挺拔通透。博物馆与人民大会堂以天安门广场中轴线左右对称,为了保持这种对称性,博物馆在设计上有意与人民大会堂相呼应:博物馆廊柱是海棠角方形,人民大会堂廊柱则是圆形;人民大会堂柱廊顶端是庄严的国徽,而博物馆在相应的位置是红旗与五星。张开济说,这组装饰“是画龙点睛之笔”。参观者拾级而上,抬头看见红旗与五星,仿佛走向一座胜利之门。
年7月1日,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同时正式开馆,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原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国家级博物馆,主要任务是收藏国家的重要历史文物,展示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同时进行有关中国历史文物的考古、研究,并利用文物开展社会教育工作。其前身是北平国立历史博物馆,年于国子监成亘筹备处,后迁至端门至午门一带(天安门北面),年10月10日开放。年7月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建成了新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年9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恢复独立建制,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这一正式名称暂告一段落。年2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合并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正式挂牌成立。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览大楼年10月兴建,年7月建成,年8月1日正式开放,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其总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陈列面积4万多平方米。
年7月30日,军事博物馆展览大楼竣工典礼隆重举行
年8月1日,军事博物馆正式开馆
军事博物馆老照片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历史博物馆,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陈列面积4万多平方米。主楼高94.7米,中央7层,两侧4层。截止至年末,全馆有22个陈列厅、2个陈列广场。军博收藏34万多件文物和藏品。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件,大型武器装备余件,艺术品余件,对外军事交往中受赠礼品件。其中有铜鎏金弩机、镇远舰铁锚、叶挺指挥刀、三八式步枪和解放军第一辆坦克等重大历史价值文物。
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年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开创了京城40年的展览历史
——全国农业展览馆
全国农业展览馆(老照片)
全国农业展览馆作为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其地理位置、规模、布局和风格均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年正式落成后,举办了建国后第一个全国性的大型展览——建国十周年全国农业成就展览,开创了京城近40年的展览历史。从此,全国农业展览馆名震京华,令世人瞩目。全馆占地52公顷,拥有10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展览馆,建筑总面积达2平方米;同时,有广场3个,总面积为00平方米。如此大的展馆面积和广场面积为京城展览场馆之最,特别适宜举办含有大型机械的展览会,一些大型展览非它莫属。
全国农业展览馆(老照片)
馆区树木成荫,繁花似锦,湖波荡漾,与回廊亭台、碧瓦黄檐古典建筑群交相辉映,环境十分优美,是北京唯一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园林式大型展览馆。展览馆地处首都繁华的国际商贸区,与外交使馆一路之隔。农展馆周围2公里内座落长城饭店、昆仑饭店和燕莎友谊商城等星级饭店、商务写字楼和健身中心就达多家,是北京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带,食宿十分方便。
独特的社区环境和良好社会声誉,使在农展馆举办的各种展览经常是中外客商聚集,热闹非凡,效益极为显著。如八十年代全国服装展览,每天接待达观众10万人,其观众流量创历史记录。在中国汽车市场异常冷清九十年代初,农展馆汽车自选市场却空前火爆,轰动京城,闻名全国,现货严重不足,使主办单位始料不及,一度陷入被动。
全国农业展览馆(近照)
农展馆新馆于4年11月8日奠基,5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新馆采用大跨度独立柱基张弦式管桥架结构,长.5米,宽86米,展厅面积平方米,最高处达15.6米。新馆的建成,大大提升了我馆承接大型展览的能力,也成为我馆展览租赁的一大亮点。年12月,全国农业展览馆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首都的大门
——北京火车站
北京火车站(年)
“十大建筑”具有政治意涵的同时,也具有现实的应用功能。在年9月周恩来主持的一次讨论国家剧院设计方案的会议上,时任铁道部部长的吕正操提议能否建设一座新的火车站,作为首都的大门,以代替已十分破旧的前门火车站。这一提议受到会议参加者的大力支持,最终在周恩来的批准之下立项并于年9月竣工,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铁路客运站,跻身于“十大建筑”名录。北京火车站位于建国门内大街迤南,是全国铁路客运的重要枢纽。北京火车站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站前广场面积4万平方米。年1月20日破土动工,9月10日竣工,9月15日开通运营。参与站舍大楼设计的有杨廷宝、陈登鏊、戴念慈等人,及当时的国家建工部第一建筑设计院和南京工学院。毛泽东主席题写了“北京站”站名。
北京火车站(年)
见证中国体育事业发展
——北京工人体育场
年9月5日,北京工体项目被正式确定为首都工人阶级向建国十周年的献礼工程。由中国设计师欧阳骖主持设计,建设者们用11个月零13天的时间将工体项目工程全部建设完成。
年9月13日,一座巨大的椭圆型建筑,在当时北京东郊的一片大苇坑上拔地而起,成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能容纳7万观众的北京工人体育场。工人体育场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
北京工人体育场(年)
北京工人体育场建筑多采用整浇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以休息廊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规范对外结构物伸缩缝周距的要求,容纳了绝大部份的建筑使用面积,看台分为24个单元,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图构物的剖面大看台间距米,三行柱四层横梁间距为3.5米,采用独特设计概念,体现举办的赛事精神。
北京工人体育场(老照片)
北京工人体育场(老照片)
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年亚运会开幕式年为承办四年后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工人体育场进行了历时3年的大规模改建工程。改建后的北京工人体育场,已成为中国具有国际水准的体育比赛场地。6年4月18日起,为迎接8年北京奥运会,工人体育场奥运改扩建工程对体育场进行了全面改造。改造后的体育场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成为可容纳观众坐席60人规模的奥运会足球比赛场,场内设施完全满足奥运会足球比赛技术标准要求。拥有24个看台,可容纳名观众的大型场馆。体育场开辟了能容纳4支球队的高标准休息室,室内设有更衣室、淋浴室、卫生间等设备。4个休息室每间都有平方米;两个裁判员休息室、兴奋剂检测中心、医务室和国际体育组织特派员工作间。新建的新闻中心,内设同声传译设备。在二楼邻近主席台的右侧看台上,开辟了个文字记者坐席,每个记者座位下都附有电源和电话插孔。
北京工人体育场(近照)
7年,这座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历程的老建筑,被北京市政府批准列入《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
新中国"第一宫"
——民族文化宫
东临西单繁华商业区,北靠金融街,民族文化宫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民族文化宫建于年9月,它的建立,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中国56个兄弟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繁荣的象征。民族文化宫建筑面积30平方米,主楼13层,高67米,东西翼楼环抱两侧,中央展览大厅向北伸展,飞檐宝顶冠以孔雀蓝琉璃瓦,楼体洁白,塔身高耸。整个建筑造型别致、富丽、宏伟、壮观,具有独特的中国民族风格。
民族文化宫首层门厅的浮雕“四幅六米多长,二米多宽的汉白玉浮雕,雕塑着在我国和平、友爱、团结的大家庭里,过着幸顾福满生活的各族人民的形象。”
民族饭店首层平面图
民族饭店施工总平面,显示7座塔吊的位置及操作范围
民族文化宫曾被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列为新中国一宫,年被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届大会选为“当代中国建筑艺术精品之一”,年在北京“我喜爱的民族风格建筑”评选活动中,荣列五十座中选建筑榜首。
年开始,国家投资1.6亿元人民币,对民族文化宫进行抗震加固和全面装修。民族文化宫下设展览馆、博览馆、图书馆、宾馆、大剧院、娱乐城等机构和设施,集文化交流、餐饮、娱乐、办公为一体,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理想场所。
民族文化宫主楼顶层眺望天安门广场
民族文化宫展览馆拥有3平方米的五个展览大厅和雄厚的展览组织、设计、施工力量。主要从事组织,承办国内外经济、文化展览、展销会;向社会各界提供展览场地、展览设备租赁;承接各种展览会的总体设计、美术制作;组织展览的新闻发布会;并设有巨幅广告牌,为企业及其产品设计制作广告。民族文化宫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内设博物馆、中国民族图书馆、中国民族画院、中国民族年鉴社、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剧院、宾馆等近20个涉及文化事业、经营及职能管理部门。具有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举办民族展览,收藏和研究少数民族文物、文献,提供民族书刊,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承办民族活动及商业演出等多项功能,是中外人士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窗口。
中国第一座高层装配式框架结构
——北京民族饭店
北京民族饭店(年)
民族饭店于年建成,是我国第一座高层装配式框架结构的建筑。在建筑技术上是北京第一个采用预制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高层建筑。张镈先生在年的《建筑学报》第九期《回顾与前瞻——国庆随想》一文中回顾:“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通过吃堑长智,在大型宾馆向现代化发展上已迈出一步,跻于先进之林。结构、施工釆取全装配体系,也迈开了新步。”民族饭店由于要满足首都接待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功能,工期倒排,边设计边施工,施工与设计密切协作,采用装配式框架结构,短短十个月就完成了工程,如图3-1、图3-2所示。为了简化构造及利于抗震要求,基础、地下室、一层及部分二层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看来当时的抗震设计和当前JGJ-规范中“底部加强区”的规定很相近)。标准层(3~10层)都采用了装配式结构,装配化程度达到60.47%。所有装配的构件都是在预制厂制作完成。(很遗憾,笔者尚未考证出其预制方法),如图3-3、图3-4所示。节点连接采用全干式节点,装配式框架结构外柱2层一根,整间密肋大楼板,接头焊接,从当时工地的照片以及图纸资料可以看出是在预制柱与梁的节口部位预埋了型钢作为结构传力构造节点。在建国初期就有这种“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干法连接的装配式建筑,说明当年新中国建筑一起步就已经具备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如图3-5~图3-8所示。民族饭店和民族文化宫是两个位置临近、用途不同,但又有一定联系的独立建筑。它们的兴建集中体现了新中国建国以来建筑业的成就,是设计水平、技术水平和施工组织管理水平迅速提高的结果。其不论造型设计和施工组织均特点鲜明,并确实地对改变首都的城市面貌,以至对之后城市建设的方展方向都发生了深远影响,“有足多者焉”,在新中国建筑史上自有其地位。
东方第一馆
——钓鱼台国宾馆
钓鱼台国宾馆(年)
钓鱼台国宾馆于年国庆前夕建成,至今已接待余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下榻,并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从事国务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已经先后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总统、国王、总理近0人次,是一处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和媒体瞩目的地方。
钓鱼台国宾馆(近照)
古钓鱼台是北京西郊著名的园林之一,因金章宗皇帝(公元年-年)在此筑台垂钓而得名,园区南北长约1公里,东西宽约0.5公里,总面积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湖水面积5万平方米,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至清代,乾隆皇帝(西元年至年)敕命疏浚玉渊潭并在此兴建行宫,收为皇家园林。现代的国宾馆园区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年至年在古钓鱼台风景区基础上扩大修建,用做来访国宾的下榻及会晤、会议场所。
钓鱼台国宾馆隶属中国外交部,院内绿草如茵,湖水清清,散落着十六栋接待楼和一个古建筑群,客房有四百多套,有"东方第一馆"美誉。如今,中国的朋友遍天下,钓鱼台的客人"全球化"。
海外侨胞的家
——北京华侨大厦
北京华侨大厦,在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倡议下建成,因此得名。周恩来在解放初期就向海外侨胞承诺,要在北京为侨胞建个家。20世纪50年代末建成的北京华侨大厦曾是20世纪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
北京华侨大厦(年)
年,旧华侨大厦被拆除重建,新建成的华侨大厦,由芬兰波利玛卡公司和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联合设计,与中国铁道总公司联合重建。年重新开业,年又重新装修。是商务型五星级酒店。建筑结构专家胡世德认为,当时由于投资有限,原来的华侨大厦建筑面积平方米,新华侨大厦建筑面积40平方米,是原来的3倍,主体结构采用了现浇框架支撑,客房非常宽敞明亮,变身为充满现代味道的五星级酒店。在建设过程中,也采用了新方法--原来的砖混结构,改成了混凝土结构,采用现代化、机械化施工方法。
北京华侨大厦新貌
在装修后,华侨大厦整体硬件设施步入京城一流行列。卫生间新增单独淋浴间,国际流行的黑色理石更显豪华高贵。改造后的大堂富丽堂皇,高贵典雅,极具现代风格。15米高的落地玻璃,使大堂格外明亮透彻,大堂顶部蓝天白云设计自然协调。咖啡厅自助餐更是物超所值。多功能厅、宴会厅及会议室是举行学术研讨、商务会议、私人宴请以及国际大型活动的场所,尤其是多功能厅能容纳位宾客,更可用活动墙分成三个宴会厅,可提供无线上网及视频会议设施。
结语
“十大建筑”的建设时期虽然正值-年国家“大跃进”时期,但无论从建筑质量还是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它们都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在设计、用材、工艺等方面都十分考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早已成为经典作品。
今天,经历了现代化洗礼的中国人,对于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建筑,如何让建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理解越来越全面、深刻。
本文资料来源:《城市建筑》、百度资料、万能的包工头、中国美术报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