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论坛透过氯氮平看清精神医学的世

医学之光

第07期

透过氯氮平看清精神医学的世界

作者

船夫

前言

氯氮平的历史和现状,是整个精神医学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缩影。它的发现既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关于氯氮平作用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一直是精神医学界理论探索和药物研发的一条主线。读懂氯氮平,不失为我们认识精神医学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近一年来,中国台湾陆汝斌教授的治疗方法和理念,在“家长圈”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和热议;假如神经营养学说是一只杠杆的话,氯氮平就是他试图撬动精神医学地球的支点。本文章系笔者以氯氮平为切入口,尝试走进陆汝斌教授的医学世界,对他的治疗理念、方法及其效果所进行的全方位解读。

(二)

风雨氯氮平

历史:氯氮平60年回顾

人们在使用氯氮平上总是踌躇、纠结,这种现象并不奇怪。氯氮平自诞生起,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矛盾体。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疗效和副作用上,而且还体现在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上。它的发展比其他任何抗精神病药物都要曲折漫长:不停被质疑,又不断被肯定;一次次被放弃,又一次次被人们“拾捡”回来。

20世纪50年代:发现和惊喜

对于精神科而言,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划时代新药层出不穷。在寻找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的过程中,瑞士WanderAG于年发现了一种具有神经阻滞效应的三环类药物,即氯氮平。在此之前的50年代初,法国科学家发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

20世纪60年代:质疑和冷遇

与氯丙嗪的迅速推广相比,氯氮平最初受到的更多是质疑。年,在人类身上的第一次测试是失败的,年和年在德国和维也纳的试验却取得了成功。20世纪60年代,氟哌啶醇的发现与上市使得该时期的人们普遍认为,抗精神病药的锥体外系副作用强弱与抗精神病效果呈正相关。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整个60年代,没有锥体外系副作用的氯氮平都没有被广泛接受。

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推动和上市

山度士公司(Sandoz)于年收购Wander后,继续积极推动氯氮平在欧洲的相关临床试验。到年末,欧洲约有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过氯氮平治疗。70年代早期开始,美国开始进行相关临床试验。年,氯氮平在瑞士和澳大利亚最先上市,当年销售额即超过2亿美元。紧接着年在西德、年在芬兰先后面市。

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终止和撤市

良好发展的势头在年戛然而止。芬兰的科学家报道氯氮平在芬兰上市4个月后,18例患者服用后出现了一种或多种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其中9例死亡。16例患者中(8例男性)出现了粒细胞缺乏,氯氮平随即成为众矢之的。芬兰政府随后宣布停用氯氮平,其他欧洲国家也于年先后宣布停用。山度士(Sandoz)公司对氯氮平进行了撤市,并终止了所有的临床试验计划。

20世纪80年代初:延续和重启

由于氯氮平独一无二的功效,一些患者被迫停用后还出现了复发,一些国家允许医生在严格监控下使用该药。FDA通过所谓的“同情需要项目”(







































白癜风在线咨询专家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说明书患者要多了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yua.com/flfz/56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