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人民而是为了人民币之过度医疗

著名心血管病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胡大一在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時,痛陳目前普遍存在的過度檢查、過度治療的危害。

很多人每次看完病都往家抱回一堆藥,根本吃不完。胡大一教授怒斥過度醫療、過度體檢不是為了人民,而是為了人民幣!

據《法制日報》報道,一名患者在哈醫大二院重症監護室住院13天花費22萬元,患者死後仍在被收費。

問診幾句就讓做CT核磁

癌症風險加大

醫生給患者看病的基本流程大致分為5個步驟:

第一,詳細詢問病人的病史,同病人溝通,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第二,物理診斷,具體分為「望」——看看病人有沒有黃疸貧血等;「觸」——觸摸病人的胸腹部;「叩」——叩叩他的肺部和心臟部位;「聽」——就是使用聽診器;

第三,用一些基本技術檢查和診斷疾病,比如做心電圖、拍胸片,這些技術通常經過多年臨床運用,對診斷有價值且成本很低;

第四,讓病人做無創傷性的輔助檢查,比如做運動平板測試、超聲心動圖檢查;最後,才是讓患者做CT、冠狀動脈造影等成本很高且有創傷的檢查。?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胡大一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說,現在不少醫生的診斷過程本末倒置了,問診幾句後,立刻就讓病人做CT、造影、核磁,直接跳到

第五個步驟。?

很多醫生忽視了最基本的東西,過度依賴尖端技術解決常見病,把疑病留給精密儀器。

很多人覺得,CT、造影等檢查是無害的,可以隨便做。

事實上,這些檢查的成本高、創傷大,還可能給病人帶來永久性傷害。

比如做一次心臟冠狀動脈CT檢查,放射線量相當於拍了次X線胸片,這對一些並不需要做CT檢查的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來說,不但起不到作用,還會浪費醫療經費,更重要的是,這會給病人帶來一生的癌症風險。

一感冒發燒就輸液

這可能是道送命題

你覺得,多重的病才需要做手術?

會有人回答心臟病、腫瘤,但如果告訴你,從小到大,你因為感冒、發燒、腹瀉做了很多次「手術」,這件事你自己都不知道吧。

很多人一感冒發燒就去輸液,醫院裡到處都是輸液的人。

這在美國、歐洲是絕對看不到的。

輸液是侵入性操作,相當於一個小型「手術」。

輸液過程中,需要刺破血管,向其中輸入本不屬於人體的藥物,這個過程中,輸液藥物、設備、環境、操作的無菌程度,都會影響輸液安全。

輸液增大心臟負擔,有心臟病的老人風險更大。

因為輸液需要把藥物溶解在鹽水或糖水中,如果一次輸兩袋毫升的液體,相當於短時間增加了1升的血容量。

一個體重為60千克的人,正常情況下全身血量約為4~5升,粗略估算,輸液1升相當於加大了20%的循環負荷。

老人的心肺功能較差,尤其是有心衰等心臟病的老人,頻繁輸液的風險更大。

此外,輸液的藥物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微粒,如果它們堵在細小的血管中,可能聚集,引起栓塞。

當然了,在急診搶救、急重症治療中,輸液仍是非常重要的給藥方式。普通的感冒發燒,真沒必要去輸液,既受罪,風險也大。

動不動就放支架

嚴重的過度醫療

重慶市醫療保險研究會秘書長鄭文傑表示,支架濫用就是一種過度醫療。主要表現在有些患者不需要放支架的放了,只需放1個的放了兩三個甚至更多。

據中國醫療外科植入專業委員會的統計,年我國心臟介入手術的數量為2萬例,而到了年竟達到了40.8萬例,增長20倍。

因少數醫生對放置支架的適應症把握不嚴,確實存在一定的濫用現象。(本段摘自《生命時報》)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胡大一教授表示,我國心臟支架使用量連續三年每年增加6萬個,老百姓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卻逐年上升,放進不該放的支架,對患者來說,是終身性的、最嚴重的過度醫療之一。

要降低這類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關鍵還在於預防。

芬蘭一名心臟病醫生和他的團隊,在與當地政府、企業的合作下,用了35年時間倡導民眾改變生活方式。

比如,先倡導人們吃麵包時逐漸減少塗黃油的量,接著通過立法,反對反式脂肪酸物質進入食品,最後提倡民眾吃植物油。

35年後,人們的期望壽命延長了十幾年,冠心病患者減少了80%。

他們發現,對壽命延長貢獻最大的不是心臟支架,不是更多的藥物,而是發動社會各種資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晚期腫瘤患者別開刀

開一個死一個

放療、化療、介入治療等,現在腫瘤治療的方法越來越多,從療效評估的角度看,很多費用高昂的療法,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

腫瘤患者求生慾望強烈,為延續生命也願意嘗試各種昂貴的診療手段。

有數據顯示,國內15%的晚期腫瘤病人在過度和不合理的治療中加速死亡。

上海瑞金醫院原副院長、胃腸外科帶頭人朱正綱就曾在不同的學術場合跟醫生們說:「不要再開刀了,開一個,死一個。」從去年起,朱正綱開始去「攔刀」。

「我們對中晚期胃癌的認識已經落後了。我們現在得了腫瘤肯定首選開刀,之後,再化療、放療。這就像先把大山(腫瘤主體)搬掉,再用化療、放療等把周圍的小土塊清理掉。」

「走到今天,這種治療觀念已深植於全國大小醫院,晚期病人跑到醫院裡,來一個,就開(刀)一個。恐怖的是,就隨訪一年發現,晚期病人開刀後沒多久就復發了,生存期很短。因此,不要再開刀了,開一個,死一個。而且開刀對醫生來說,收入更高些!」

《人民日報》於年04月14日19版就曾以《過度醫療猛於虎》為題,抨擊國內醫療亂象。說起「過度醫療」,好像和大家無關,但其實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

無論時代如何改變,醫生以患者為中心的價值觀不能改變。過度醫療傷害患者利益的同時,也傷害醫生職業尊嚴。患者對檢查化驗結果瞭解很少,醫生往往由於忙而不能給以充分解釋。

很多與疾病無關的檢查結果,被患者誤認為大事,導致不必要的焦急甚至驚恐,同時誘導進一步的過度檢查,過度醫療。

我把日常醫療工作中發現患者經常困惑的問題逐一整理出來,與公眾與廣大患者溝通。?

1

走出維生素的誤區

「維生素E軟化血管」的信息傳播家喻戶曉。近20年來,一系列的臨床大規模研究顯示,維生素E與安慰劑對比不減少腦卒中和冠心病。

維生素不是不必要,而應從多樣食品蔬菜水果中獲得。不一定吃藥片或膠囊。

2

不盲目接受起搏治療

24小時動態心電圖(HOLTER)很普及。心房顫動患者尤其無症狀的老年患者,做Holter容易發現夜間有心跳的長間歇。如果一個長間歇是2秒,每分鐘60秒,60除以2就是每分鐘最慢心率30次;如長間歇為3秒,每分鐘最慢心率就是20次;長間歇如為4秒,每分鐘最慢心率就是15次。這些數字往往會令人焦急、緊張甚至驚恐。

過去長間歇2秒、3秒可能就會被植入起搏器。現在指南提出長間歇5秒(最慢心率12次/分)須植入起搏器。沒有症狀,夜間有長間歇,別盲目被起搏。?

3

早搏不是病,也沒獨立的風險

早搏很常見。很多人一生中都可能發生。早搏可毫無症狀,體檢或因其它病就診時偶然發現。

早搏有無症狀與早搏多少無關。我看過很多兒童早搏患者,24小時動態心電圖記錄早搏數1萬至2萬多,孩子們無一人有症狀。但成年人有症狀者很多,症狀可能與早搏有關,也可能與焦慮有關。因對早搏不瞭解,或醫生對早搏未做解釋或者錯誤解釋。

早搏可見於正常心臟,也更易見於心臟病的患者。但早搏不是獨立的疾病,也不具有獨立的風險。

沒有心臟病的早搏,最好的治療是不用藥、不治療。有心臟病的早搏,應治療基礎心臟病而不治早搏。

CAST研究顯示,有心肌梗死、左心室功能受損的患者,越積極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猝死越多。

早搏不要輕易被射頻。一定慎重。

4

遏制CT支架飛

現在體檢中CT用的較多,有些地方甚至很濫。CT體檢報告常看到一些不同程度的冠狀動脈斑塊。如無症狀,沒有心絞病,別輕易進行造影和支架;必要時可做心電圖活動平板運動試驗評估。

如有胸痛胸悶症狀,要找常年從事臨床工作的醫生好好分析一下是不是心絞痛。

如果在門診碰到「三句半」----有胸痛,不典型,咋辦?造影!動員造影,不必盲目馬上住院。碰到這樣的「三句半」,須謹慎決策。

冠狀動脈CT發現肌橋,千萬不要盲目接受支架或搭橋治療。

5

大多數患者不需用他汀的最大劑量

我國需用他汀的患者80%左右用藥前的「壞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低於mg/dl。?

除了少數用藥前基線膽固醇水平很高,如家族性膽固醇增高的患者外,大多數患者用常規劑量的他汀便可達標。?

他汀的常用劑量為:

瑞舒伐他汀5-10mg;

阿托伐他汀10-20mg;

辛伐他汀20-40mg;?

普伐他汀20-40mg;

氟伐他汀40-80mg;

血脂康-mg?

使用最大劑量不但不必要,而且有明顯的安全隱患。最大劑量他汀所致肝酶增高為常規劑量的6倍;引起新發糖尿病和肌病(含最嚴重的橫紋肌溶解)的風險也會增加。

美國最大劑量的他汀與常規劑量的他汀價格一樣,而中國的最大劑量他汀價格為常規劑量的4倍。花錢多,不獲益,買風險。

6

穩定的心絞痛不一定要做支架

急性心肌梗死千萬不要猶豫,支架越快越好!得了急性心肌梗死或嚴重的不穩定性心絞痛,支架可輓救生命。

心絞痛雖穩定,但用藥後心絞痛不能滿意控制,支架有助於更好緩解心絞痛症狀。

如心絞痛穩定,藥物治療後病情穩定,症狀控制滿意,不要輕意放支架,要找臨床醫生評估。

如心絞痛穩定,用藥後症狀消失或很少發生,做支架沒有必要。?

我完全不同意以下一些說法:

①「只要狹窄70%就置入支架」

體檢冠狀動脈CT發現70%左右或更輕的狹窄,沒有症狀或症狀不典型,做心電圖負荷試驗,陰性,做支架意義不大,甚至帶來風險。這種情況下支架可能比自身病變風險更大。

狹窄不到70%不需置入支架。但是,狹窄70%是否一定要置入支架,要認真評估患者臨床症狀決定。有無心絞痛?病情是不是穩定?狹窄血管供血的心肌範圍?藥物的療效如何等等。

如病情穩定,藥效好,狹窄血管不是主要大血管,不需置入支架。

②「不下支架隨時會有危險」

需要注意的是,如病情穩定,下支架比不下支架危險!支架會擴破穩定斑塊,斑塊破裂血栓隨之而來。支架、尤其藥物支架本身是個長期有血栓風險的血管內金屬異物。放多了風險更大。

③左主幹、多支血管病變,又有糖尿病,「能搭橋也能支架,搭橋要開胸,支架不開胸」。

這是騙人的說法!這種情況搭橋的遠期效果優於支架。

④「搭橋只管10年」。?

不對!用患者自身的乳內動脈搭橋,10年後95%的橋血管還通暢。保護好主幹道(左主幹),長治久安。

7

支架不過三

即使需用支架治療,大多不應超過三個。需要三個或更多支架的患者,心內外科要進行會診。左主幹、前降支近端、多支血管有病變尤其有糖尿病者,搭橋手術遠期效果優於支架。

美國的支架記錄是在同一個患者做了27次手術,植入67個支架,這位支架醫生已在監獄服刑。太多支架,太多風險;支架多,風險大。

8

高血壓患者要學會自我管理

對正常腎動脈里射頻消融交感神經治療難治性高血壓,要慎重對待。

目前高血壓有多種有效治療藥物,又出現眾多新老復方降壓片(單片復方制劑)。做好高血壓的患者管理,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尤其是運動減鹽,用好降壓藥物,大多數高血壓患者可把血壓控制好。很少會看到我上世紀70年代剛從北醫畢業工作時可經常看到的急進型高血壓和惡性高血壓。我國高血壓控制率低的根本原因不是缺少降壓藥物,而是缺乏管理。

高血壓的發病機制複雜,原因不明,絕不僅僅是交感興奮單一機制。如何界定難治性高血壓?臨床上導致血壓波動不穩定的因素很多,也包括精神心理因素。如我近年見到的對血壓的過度關注;還有患者依從性低不服藥或者自行服藥(醫生處方了三種降壓藥,患者回去讀完說明書,怕副作用,只服用了1-2種,血壓不能降低)等等。技術可探索,不可一哄而上。交感神經興奮無處不在,如村村點火,處處冒煙,好像「雞血療法」又回來了。

要重視高血壓的自我管理。做強基層,把高血壓管在社區,開展健康教育,提高廣大高血壓患者自我血壓管理的能力。?

9

正確理解超聲心動圖報告

超聲心動圖報告單上有時會寫著很多術語,如:二尖瓣輕度關閉不全;三尖瓣輕度關閉不全;主動脈瓣輕度關閉不全等。上述這些情況是正常人可見的正常現象。就象家裡的門關的再嚴也有空氣能透過來,千萬別緊張。

10

正確對待心率減緩

看到心電圖上報告竇性心動過緩,有的患者也會緊張。有時冠心病、心絞痛或心肌梗死患者吃了β受體阻滯劑,心電圖報告說心率每分鐘53次或48次/分,患者無任何症狀,但也不敢再吃藥了,自己停藥。實際上,心率的合理適度減慢是對心臟的保護。

人的一生,無論白天黑夜,工作或入睡,心臟都在不停跳動。心率慢一些,讓心臟不過勞,有益於心臟的健康。大家都知道,長期堅持有氧運動的人更健康,他們的心率也比較慢。

值得注意的一個有趣現象是:無論是動物還是人,一生心跳似乎是「定數」。心率慢的壽命往往超過心率快的。老鼠心跳每分鐘次,壽命兩年;烏龜心率每分種6次,可活八百年。

只要無不適的症狀,心率靜息時每分50+次,甚至47-48次不必緊張,不需用起搏器治療。冠心病的患者用β受體阻滯劑後心率降至53次/分,偶爾47-48次/分,只要無不適感覺,別停藥,也不需減量。

11

心電圖要注意區分類型

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上如報告為II度房室傳導阻滯,要區分是I型還是II型。如為I型,又無臨床症狀,不需治療。如為II型可能需要起搏治療。

我看到不少動態心電圖報告常把I型誤報為II型,易誤導過度起搏。如看到心電圖報告為II度房室傳導阻滯,又毫無症狀,要找有經驗的醫生認真看看,別盲目接受起搏。

12

女性ST-T波改變大多不是冠心病

不止一次看到一些六、七十歲女患者,講起病史,很認真地說自己被診斷冠心病三、四十年了,最近接受冠狀動脈CT或冠狀動脈造影正常。被戴上冠心病「帽子」的起因就是心電圖當年報告有ST-T改變,結論是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就是冠心病。被打右派幾年後還被平了反;被誤扣上冠心病「帽子」,竟然一扣幾十年?

中青年女性,如無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30-40年前,肉蛋油糖都憑票供應,「三高」的人很少)、不吸煙、沒有家族中早年患冠心病家族史,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較小。這些心電圖上的ST-T改變不代表有心肌缺血和冠心病。

這些中青年女性常描述有胸悶、憋氣甚至有夜間驚醒,自述瀕死感,大多為焦慮驚恐症狀。在「雙心」門診治療後,療效非常好。

這些中青年女性中不少人僅因為心電圖報告的ST-T改變被CT、被造影,接受大量放射線。不僅花了錢,大量射線還帶來一生癌症的風險。這是當前過度醫療的一個大風口!

13

竇性心律不齊是正常心律

不少患者看到心電圖上報告「竇性心律不齊」時,誤認為自己有了心律失常。實際上,竇性心律不齊不但正常而且健康。

我們的心臟是先有電興奮後有機械收縮。心臟的電興奮由右心房上方的竇房結首先發放電脈腫,竇房結活動的頻率受自主神經(交感和速走)神經控制,就像中醫講的陰陽。交感興奮時心率就快,迷走興奮時心律就慢。白日、運動、激動、受驚嚇、飲濃茶、咖啡時交感興奮,竇房結的電活動就加快。安靜、入睡時竇房結電活動就減慢。甚至一呼一吸,交感迷走就會交替興奮,吸氣時竇性心率就稍快,呼氣時竇性心率就減慢。

因此竇性心律不齊是正常健康的表現,而非心律失常。

14

哪些患者不要做導管射頻消融?

心房顫動患者發作不頻繁,症狀不明顯,尤其老年人的持續性房顫,不需射頻消融治療。

德國著名心臟專家Kuck教授公佈的信息:陣發房顫消融成功率50%,持續房顫消融成功率40%,永久房顫消融成功率30%。

成功的定義:消融後1年不需服抗心律失常藥物,無心房顫動、心房撲動和房性心動過速。

很多老年人的房顫無任何症狀,心室率也不快,不需消融,也不需要用抗心律失常藥物。主要應預防卒中,用好華法林。有條件也可選新的抗凝藥物。

15

換季定期輸液稀釋血液無效有害

很多老年人換季時去醫院打點滴,點的不是糖就是鹽,再加上樹皮、草根、樹葉做成的東西放到輸液瓶里,「五彩繽紛」,這安全嗎?真的很不安全!也沒有效果。

解決「血粘稠」最可靠的方法是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多飲水,多運動。

「胡大一健康百歲三字經」珍貴,收好!

管住嘴,邁開腿;

零吸煙,八杯水;

好心態,莫貪杯;

睡眠足,別過累;

樂助人,心靈美;

家和睦,壽百歲。

4招讓你少進醫院

進了醫院,是否過度治療基本就不是我們能決定的了,但是我們可以盡量避免少進醫院,只需做到下面4點,能使高血壓減少55%,冠心病減少75%,糖尿病減少50%,腫瘤減少三分之一,平均壽命延長十年以上。

吃:

一葷、一素、一菇

營養是互補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事物能夠滿足人的各種需要。

什麼都吃,飲食多樣化,什麼營養都有了,營養也就最均衡了。

但一定要記住:適可而止。什麼都不要過度,別變胖了。吃飯七、八分飽。

每天飲食保證一葷、一素、一菇。

一葷,蛋白質有了,脂肪有了;

一素,也就是水果、蔬菜,維生素和礦物質有了;

一菇,也就是各種蘑菇,包括香菇、平菇、金針菇、雞腿菇,也包括黑木耳,海帶。

動:

每天步行八千步

古往今來,多少人夢寐以求地追求健康和長壽,卻總是與之失之交臂。

原因就是他們花費高昂的代價追求奢侈豪華,卻忘記了「生命在於運動」這一身邊最樸素的真理。

「運動可以代替藥物,而沒有一樣藥物可以代替運動。

運動不僅可以提高人的壽命,並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預防高血壓、慣性硬化性心臟病、腦卒中、糖尿病、骨質酥鬆、結腸癌、乳腺癌等疾病。

它能使你的血液「富有」、血管富有彈性、肺活量增加、心率降低、血壓降低、骨骼密度增加、控制體重、激發和增將免疫力、改善不良情緒等。

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每一個人都應該做到的運動是:每天步行三公里,每星期運動五次。三公里,大約是八千步。

戒:

煙別抽,酒少喝

吸煙的害處大家似乎都知道,但戒煙很難,有人說難於上青天。有的人診斷出肺癌了,馬上就戒了煙,可惜,有時已經太晚了。從人群的角度,控制吸煙的根本出路在於教育兒童,使煙民後繼無人。

適量飲酒能緩解緊張情緒,有助人際交往。但是,就是一把雙刃劍。少量的酒是健康的朋友,多量就是罪魁禍首。會引起肝硬化、酒精性心臟病、帕金森症等疾病。

心:

跟自己過意不去,死得最快

在人生健康四大基石中,合理膳食佔25%,適量運動和戒煙限酒佔25%,而心理平衡一項就佔50%。

誰能掌握心理平衡,誰就掌握了身體健康的金鑰匙。

得了病沒關係,什麼病都有很好的預防方法和藥,但如果心態不好,愛著急,愛生氣,沒事找事,沒氣找氣,整天跟自己過意不去,這樣的人死得最快。

很多百歲老人長壽秘訣各有不同,有人不吃肉,有的卻愛吃肉,而且專吃肥肉;他們生活方式和習慣五花八門。

但有一條,百歲老人都性格開朗,心胸開闊,為人隨和,不會生悶氣,也不會著急上火。

避免過度醫療,需要很多醫生的共同努力,不過為了自己的健康,大家不妨改變生活方式,能少進醫院總是好的~赫赫赤赤

如果沒有你,日子怎麼過?









































治白癜风公益援助
白癜风是否传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yua.com/fldl/56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