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柯称国倩李碗容向一帆狄鑫张屏马浩然
摄影记者黄士峰
在25万件标本中探索生命的奥秘,在1:1还原的钱学森书房里追忆人民科学家,在VR打造的元宇宙里接触科技前沿,在各国各年代的钱币中萌芽财商,在模拟农耕场景中培养劳动精神……近日,湖北大部分中小学生开启了寒假生活,不少人选择了一个共同的去处:通过“百校百馆”——湖北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预约,走进湖北高校里的文博场馆,解锁新知识。
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学生参观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一起去追星
亲身感悟科学家精神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
“杨叔子、裘法祖、熊有伦……都是好厉害的科学家。”1月27日,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四(1)班的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深入了解了一大批科学家的故事。
“今天认识了很多大师,尤其是‘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爷爷的故事让我很感动。”曾子涵同学说。在裘法祖个人专题展区,不少学生用笔记本抄下展板上他的一段名言——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同学们现在可能很难真正理解这段话的内涵,但听讲解员介绍这些科学家的故事,他们心中一定会埋下求知好学的种子。”带队老师王昕说。
校史馆展厅内的院士墙也让同学们很震撼,听完讲解员的介绍后,不少同学表示“我长大后也想当科学家”。
此前一天,武汉市江岸区博雅小学的40名学生,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钱学森纪念馆参观后,也对“科学家”三个字的分量有了更深了解。
武汉市江岸区博雅小学学生参观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钱学森纪念馆
“这是钱学森院士的院士证”“这是钱老给我们学校创办人写的亲笔回信”“这件衣服就是钱爷爷平时一直穿的,就是地摊货”“这里是1:1比例复原的钱爷爷的办公室”“这是我校一面校旗,曾搭乘神舟十号飞船在太空遨游15天”……讲解员的每一句话,总能引发小学生的一片赞叹声。
六年级学生俎易忻对钱学森回国之旅印象最为深刻。他说:“他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即使被拘留,被长期监视,也毅然想要回到新中国,最后是靠着夫人在烟盒上写求助信,辗转传回国内才得以被解救。他的这种精神,会激励我好好学习。”
该馆是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之一,陈展了钱学森遗存实物、图书手稿、图片资料等藏品余件以及相关图文影音资料,还建有一个数千平方米的室外展区“静思园展区”,陈列有东风2号甲导弹1:1模型,强5教练机以及导弹燃料加注车、运载车等实物。
一起涨知识
学生笔记抄得满满的
“大家觉得珊瑚是植物还是动物?”1月26日,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的讲解员,带着武汉市洪山区广埠屯小学的同学们探寻生命的奥秘。
该馆现存生物标本25万余份,同学们依次认识了无脊椎动物如珊瑚、蚯蚓、水蛭等;中华鲟、鲨鱼、鳐鱼等脊椎动物亚门中的鱼纲;两栖动物中的青蛙、大鲵等;龟鳖、蛇和鳄类等爬行动物;丹顶鹤、翠鸟等鸟类。
“白鳍豚标本的皮肤为什么是深色的?”同学们与讲解员积极互动,纷纷用笔记本记下新“解锁”的知识。“竹节虫长十几厘米;蛇只有一条主骨;白鳍豚牙齿有一百多颗……”三(2)班彭奕萱同学的笔记本写得满满的。
黄奕如同学还把最喜欢的动植物画了下来。未来想成为一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美编的她,讲起动植物来头头是道,“这里面有很多动植物我还不认识,后面有机会我还会再来。”
武汉市洪山区广埠屯小学学生在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参观
在位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来自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六年级三班的学生,对展出的数千件不同国家和时期的货币、票据展开了探究。
正在展出的“一带一路货币展”汇集了沿线国家和地区古代与现代的货币,包括五铢钱、开元通宝,东罗马帝国的金币,有被誉为“钱币上的万神殿”的贵霜钱币,还有象征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汉二体钱”;等等。
中国历代货币展基本陈列,陈列了我国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各类货币,贝币、骨币、布币、铜币、铁币、银币、金币、纸币,应有尽有,生动反映了我国货币演变进程。
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学生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参观
其中,明朝货币展区藏有该馆镇馆之宝——泰昌通宝折五钱。讲解员介绍:“经考证,这枚钱币迄今为止全世界只有这一枚,是海内外孤品,它改写了货币史上泰昌年间无大钱的说法。”听到这,很多学生赶忙记下笔记。
在武汉轻工大学中国油脂博物馆,来自武汉市东西湖区愿景小学的师生,依次参观了中国古代油脂、近代油脂工业发展、油脂行业名家名人、油脂科普、国家油脂安全等展区。
“同学们,你们见过汉代的米吗?”展厅中央,展示了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碳化稻米。讲解员介绍,该展示区右边的5粒碳化稻米和10粒碳化粟是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心借展的,距今约年至年。
“没想到大豆变成豆油需要经过筛选、软化、轧胚、加热、蒸胚等十几个步骤。”一名六年级学生说,油脂的发展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武汉市东西湖区愿景小学学生参观武汉轻工大学中国油脂博物馆
一起学文化
各民族特色一站了解
武汉高校里的文博场馆,有很多“大有来头”。例如,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就是我国第一座以“民族学博物馆”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1月27日上午,武汉市光谷第十一小学的师生及家长们,来到这里,领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该馆有7大专题展厅,通过服饰、织锦、银器、傩面等各类民族文物,展现了畲、壮、苗、黎、土家、瑶等民族的风土人情,一些文物3D模型和文物动画更是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哇,好美啊!”走进《枫香树下》展厅,孩子们的目光被银光闪闪的苗族银帽所吸引,发出阵阵惊叹。在节庆以及婚嫁习俗中,苗族妇女乐于展现自己的银饰,不仅将其作为美的展示,更多的是展现家庭财富的多寡。讲解员介绍道:“苗族银饰图像十分丰富,这与苗族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以及祖先崇拜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武汉市光谷第十一小学学生参观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记忆武陵》展厅里,一张富丽堂皇的雕花床,引起了孩子们对土家族历史文化的兴趣。“三滴水床采用卯榫衔接,床柱上雕刻着蝙蝠、花瓶、行船、小桥流水,以及各种花草等,浮雕、镂雕相映成趣,表达了土家族人民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讲解员说,制作这样一张滴水床往往需要数年时间,因此当地也称其为“千工床”。一些土家人在女儿刚成年之际便开始请人制作,以便在女儿出嫁时使用。
“我见识到了侗族、京族、土家族、苗族、高山族的文物,十分精美,它们还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卓玟君同学分享道。
位于黄冈师范学院校内的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寒假也很忙,一忙接待参观者,二忙筹划升级。
馆长孙军是学校美术学院的副教授,前几天,他和美术学院院长袁朝辉到武汉跑了一圈“百校百馆”平台中的高校博物馆,以收集经验来提升自家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工作水平。“虽然我们馆很有特色,是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也开发了面向中小学生的鎏金木雕人物画、滚龙墙美术资源、红安刺绣、皮影戏等项目式学习课程,但仍受限于‘藏在深闺’,要多向优秀同行学习,加大宣传力度,简化入校参观程序。”他介绍,该馆展览空间今年将由平方米扩建到平方米,让参观者更好地体验农耕文化。
市民参观黄冈师范学院校内的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
一起玩科技
石头居然能用作纺织
科技对孩子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高校里的科普类场馆备受欢迎。
跟随嫦娥五号奔赴月面国旗、采用特殊纤维制作的人工血管、能防止冰刀划破身体的短道速滑服、能躲避红外线追踪的“隐身衣”……1月27日,武汉市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班的同学们,在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技馆里大开眼界。
在现代纺织板块,学生们见到了“镇馆之宝”玄武岩纤维。当他们知道这卷外表平平的褐色丝线,却是由玄武岩高温熔化后拉丝而成的纤维,并能用于航空航天,甚至用来做防弹衣、防弹头盔时,不禁大呼神奇。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参观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技馆
“这面国旗是世界上第一面在没有温控的严酷环境条件下的织物国旗,也是由我们学校自主研发,曾跟随嫦娥五号一起登陆月球。”走到馆中最有代表性的展品“月面国旗”前,讲解员很自豪地介绍这面能抵御-℃到℃,且在强紫外线、高真空环境下不串色的国旗。
纺织与大健康板块,也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