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易家陪你读书的第46天,共读的是第7本书——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的作品《玫瑰的名字》。
《玫瑰的名字》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易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本周,我们一起共读的是,当代欧洲最著名的学者和作家、被誉为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被盛赞为“百科全书式人物”的翁贝托·埃科及其代表作《玫瑰的名字》。
翁贝托·埃科
该书是埃科的第一部小说,于年出版。
《玫瑰的名字》曾获意大利两项最高文学奖和法国梅迪西奖,全球销量万册,埃科也因此跻身于第一流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之列。
全书以14世纪的意大利为背景,地点位于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古老的修道院。
小说以修道院七天内发生的谋杀案为主轴,探讨了人性的欲念、知识的局限,以及善与恶的抉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吧。
假设你刚抵达一个陌生的环境,就被迫卷入了一场“谋杀案”,你会怎么做呢?
年11月末,见习僧阿德索作为书记员和门徒,跟随博学且开明的威廉修士前往意大利北部的一座以藏书馆闻名于世的修道院寻访。
阿德索是梅尔克修道院的一名天主教见习僧,父亲希望阿德索日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修士,便将他托付给了威廉修士管教。
威廉修士是位学识渊博的“方济会”修士,“方济会”效忠教宗,反对异教,常年游历四方传扬福音。
威廉修士思维敏捷、谈吐不凡、目光犀利。纵然年过半百,依旧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在他的身上,既有年轻人的朝气,又有老者的智慧。
阿德索找到他时,威廉正要启程去探访几个名城最古老的修道院。此行的目的,不光是为了传扬福音,还为了选定皇帝使团与教皇特使会晤的场所。
威廉特意挑选了一个在两派间保持中立的修道院,却未曾料到这座修道院表面平静,却暗藏“凶机”。一连七天,每天都有人死去,死状奇特,令人生畏。
到底是谁导演了修道院里的连环谋杀案呢?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威廉受院长委托,调查幕后真凶。
在开始故事之前,让我们先一起了解一下小说的背景。
翁贝托·埃科的头衔有很多,人们称他是哲学家、符号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
他博学多才,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亦是人们心中的“当代达芬奇”。
年,《玫瑰的名字》一经发表,迅速赢得各界好评,获得了意大利两个文学奖和法国梅迪西奖。
年,这部被誉为“最高级的惊险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并荣获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
《玫瑰的名字》虽然是一部侦探小说,但却与传统侦探小说不同,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波洛,都将破案变成了一个有趣的“智力游戏”。
而翁贝托·埃科的《玫瑰的名字》却在小说中加入了许多中世纪文化和历史的元素,并以多重叙事视角构建了一个虚构与真实交织的世界。
埃科时而博学、时而洒脱,既在通俗文学上保留了知识分子的睿智,也在枯燥的历史学上染上了世俗的活泼。
埃科曾说:“玫瑰,由于其复杂的对称性,其柔美,其绚丽的色彩,以及在春天开花的这个事实,几乎在所有的神秘传统中,它都作为新鲜、年轻、女性温柔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美的符号、隐喻、象征而出现。”
所以,想要读懂《玫瑰的名字》,首先要明白“玫瑰”的含义。接下来,我们将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思路,来解谜“玫瑰”的深意。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一个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世面、看过的风景,都会成为他成功路上的助力条件。
《玫瑰的名字》蜚声海内外后,很多人觉得翁贝托·埃科很幸运,因为他的成功来得过于“容易”了。其实恰恰相反,埃科的成功并非偶然。
世人只知道,翁贝托·埃科46岁时,动笔写第一部小说《玫瑰的名字》,却不知他从20岁时就已经在构思了;
世人只惊叹《玫瑰的名字》全球销量万册,却不知在这部小说中藏着埃科对中世纪文化、历史、神学、文学理论20多年的研究成果。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说:“人们不是用白发写作,而是用见识写作。”
这话用在埃科身上一点也不为过。翁贝托·埃科一直是“知识和教养”的象征性人物,他读过很多书,也做过很多研究。
当他发现光靠理论说不清楚、大众也接受不了时,便想到借助小说来传达他多年来复杂而有趣的研究经验。
埃科说,“要讲故事,首先要建造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要尽可能地填充起来,直至细枝末节。”
所以,他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建造属于这部小说的世界。为了准确地画出修道院的设计图,埃科翻遍了建筑百科全书;
为了建立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埃科反复阅读中世纪编年史作品。
对翁贝托·埃科来说,《玫瑰的名字》不光是一部小说,更是“符号学”与“诠释学”的冒险,特别是围绕“玫瑰”的诠释更是成为了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甚至成了研究界的焦点。
埃科说:“《玫瑰的名字》的想法差不多是偶然来到的。”他很喜欢这个名字,因为玫瑰意义丰富,却又毫无意义。神秘莫测,却又虚无缥缈。
更重要的是,“玫瑰”因其象征的多义性和丰富性,可以为读者留下无尽的诠释空间。
20世纪,在诠释学领域中,最大的变化就是“读者优先”。即根据读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学积累,在小说中留下能够令读者进行自我诠释的空间地带。
起初,埃科确实想为读者多开拓一些诠释的空间。因为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发现自己没有想到而由读者提出的解读,更让一部小说的作者感到安慰的了。”
所以,在这部名为《玫瑰的名字》的小说中,只安排了两处地方与“玫瑰”相关。
其一是阿德索对修道院女孩产生了世俗的感情时,那位不知姓名的“女孩”,就暗喻着“玫瑰”,象征着男女之爱;
其二出现在小说的结尾:“我留下这份手稿,不知道为谁而写,也不知主题是什么。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在这里,只提到了“玫瑰之名”,并没有明确说出玫瑰要揭示什么。所以,读者便可由此提出自己的诠释。
只是,令埃科始料未及的是,随着“读者优先”的极端化,读者对“玫瑰”的诠释,变得越来越天马行空,甚至产生了过度诠释。
年,埃科在《关于玫瑰的名字的思考》一文中写道:“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颇有些“我妈是我妈,我爸是我爸”的委屈在其中,又有点海明威式的“海就是海,鲨鱼全都是鲨鱼”的怒气。
至此,读者对“玫瑰”的诠释,才终于画上了休止符。
其实,读者之所以会对“玫瑰”产生过度诠释,主要还是因为作品本身给了读者太多开放性思考的空间。
比如,“玫瑰”究竟跟修道院谋杀案有什么关联?
埃科将“玫瑰”般神秘莫测的事件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却并没有以文字的形式给出“玫瑰”的确切答案。
所以,读者才会想要通过解读“玫瑰”来发现“作者的意图”。只是,他们并不知道,“玫瑰”本就神秘又虚无,也许它根本就没有固定的含义。
与其将注意力放在“玫瑰”本身上,不如试着解开“迷宫般”藏书馆的秘密。
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通过观察、根据经验推断的,也可能不是现实。
威廉是否能找到幕后真凶,并阻止悲剧继续发生呢?到底是谁策划了这一切呢?
那么,明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扑朔迷离的连环谋杀案现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