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几组数据吧,在年青少年健康状况调查里,接近六成的儿童少年的体重都不正常。其中,64.11%的儿童少年有挑食习惯,72.23%的儿童没有养成运动的习惯(数据摘自39健康网)。
年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曾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余名中小学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儿童存在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分别是16.4%和4.2%。同样全国22个省市的6—12岁儿童的调查结果表明,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是13.2%(数据来源于百度学术)。
诸位家长不妨想一想,你的孩子有多久没和大自然接触过了?有多久没有真正开心的笑过了?是不是仅仅学校、家、补习班、兴趣班四点一线的循环往复的生活着?是不是每每只能依靠电子产品去扩充自己的知识层面?他们有没有习惯于靠搜索引擎获取知识?有没有显示出对于生活本能的技能缺失?四体可勤?五谷可分?
这就是“自然缺失症”,这个症状最早提出于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的著作《林间最后的小孩》,泛指与那些完全脱离了自然环境的在城市中成长的儿童所呈现的一种现象。这些儿童都普遍存在着肥胖、注意力紊乱、嫉妒、自卑、抑郁、任性、孤僻、焦虑、愤怒、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他们的人格形成主要依靠知识的灌输,而非自己的感悟。
年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过大量数据得出结论,上网的人比不上网的人更加抑郁和孤独。所以,就像大卫·赫伯特·劳伦斯说的那样:“今天,不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习惯于用谷歌等搜的的校为索引擎来了解世界,只要键入几个关键词就会获得铺天盖地的信息。因此,我们自以为可以无所不知。然而表面的东西看得越多,我们就越看不懂内涵,越缺乏深度。我们靠手指敲击键盘了解到的这个世界没有温度,没有气息,当然也没有深度。我们的孩子可以正确地指出图片上的水獺、鲨鱼、羚羊、海葵、云豹,告诉你它们的生活习性,甚至老成地提出臭氧层、热带雨林等环境保护的课题,然而,当一只松鼠在其身边跳跃而过时,他们就会尖叫着跑开。”
丹麦奥胡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绿色自然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出现焦虑、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的风险能降低55%。
美国研究也证实,缺少绿色空间等城市环境因素,会增加肥胖症、癌症、心理疾病等各种疾病的风险。
《童年想象力生态学》的作者科布有结论“几乎所有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根植与他们早年的自然体验”。
来自中国台湾的环保专家李伟文的观点则更为痛切:“如果孩子们从没有被自然感动过,长大后会如何看待其他生命?
爱默生说过:“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对孩子而言,少一些教导,多一些与大自然的接触,不仅可以开启感官觉知,也能修复孩子与自然之间断裂的纽带,让孩子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和成长。所以,放下手机与IPAD,带着孩子去公园、去河边、去登山、去大海,不要再说“不要坐在地上,凉”了、不要再说“不要玩土,脏”了,孩子亲近自然的天性不应该被扼杀,孩子亲近自然的行为也不是浪费时间,让孩子走出钢筋混凝土的牢笼,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应当成为孩子童年的主旋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