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瑟尔顿(Busselton),一个位于澳洲西部大城柏斯(Perth)南方车程约3小时左右的小镇,以BussletonJetty闻名,在这段长1.5km的海上木栈道,有4间蓝白色交错的小屋、有洁淨纯白的沙滩、有蓝绿色穿杂的大海、还有红色小火车驶于上头,远观有类似于电影《神隐少女》裡的海上列车,也是IG上的打卡热点。这是一般人对此地的印象,也先分享几张照片。
不过,同样的风景,对于不同心情的人,可能就有不一样的解读,例如在比赛当下…..。
参赛缘起
回到赛报本身,我对于此地的认识并非是这海上长堤,而是这裡有一场IRONMANWesternAustralia(以下简称IMWA),有一群很强的澳洲人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手聚集,而且对我这时常在追踪世界各地IRONMAN赛事的人而言,这场在两年前的IMWA有个新闻让我印象格外深刻(如下图),那就是比赛当天有发现鲨鱼踪影,于是该年的游泳紧急取消,只比骑跑两项。
所以在选择赛事时,看到这场比赛,又勾起了我对这新闻的回忆,于是有了两个想法,其一是该不会又被我碰上游泳取消了吧?(去年参赛IRONMANHAMBURG,因水质恶化故取消改跑骑跑);其二是,当多人一起下水,到底是鱼怕人?还是人怕鱼?我想这世上,人类吃掉的鲨鱼应当远远高过于被鲨鱼吃掉的人类吧!最后仍然决定选择这场赛事,作为年封关前最后之战,这是8月完成IRONMANTALLINN后的决定。
有此考量分成几个角度来说,其一是原本希望Tallinn能争取到KONA资格,那IMWA自然不需成行了,但最后与我这分组最后一名取得KONA资格的选手仅差5分钟,这5分钟的差异让我想再奋力一搏。
其二,我自己的体能调整在一场IRONMAN大赛后,至少需4-6周的恢复期后,才能回到原有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但要再拉上巅峰到可以出赛的状况,至少要再需4-6週调整,所以这一来一往至少10-12周较为保险,故在8月初完赛Tallinn后,估计得到11月后再出赛较为合适,因此11-12月间的赛事对我来讲才是较佳状态的。而实际上也是如此,这一期的体能在10月才有起色,11月才拉上巅峰,有可能再一拼。
最后一考量是,我有一位长期居住于西澳的同学,让我想再相约一聚,这就是我选定了此场的原因。所以,还有没有同学好友在世界各地居住的呢?记得提醒我一下,也许我下次就去拜访你咯!
当然也不断有人问,既然你这么想去KONA,何不参加9月底澎湖的IRONMANTAIWAN?既熟悉场地,竞争也没国外这么激烈,何必花大钱去国外呢?
其实这答案要回归到为何我想去KONA?每个人都有其理由,对我而言,那里就是一个长距离三铁竞技的最高殿堂,有数不尽的高手云集,会改变你很多的思维与训练模式。当你原本自以为有天份?但很快就会知道你是凡人;当你以为你比别人更努力了,但事实会告诉你,努力远胜于你的人多如牛毛。
这样的冲击,会让你自知不足而谦卑学习,而这两年来,无论是挑上德国汉堡、美国亚历桑那、今年的塔林与西澳,高手都没少过,我也必须快速在这些赛事裡汲取经验,并透过高强度的赛事竞争,逼出我的潜能来。光举这场IMWA的结果来讲,我的成绩9时37分(分组17名),距最后一位拿到KONA资格的选手成绩是8分钟的差距(8张资格,但第1名选手已在别场取得KONA资格故放弃),但你知道这8分钟里有多少选手吗?
我是一步一步慢慢往上爬的蜗牛
答案是9个。这么高激烈的竞争不是只有这场才发生,在我这两年里碰到的每一场IRONMAN赛事都是如此竞争激烈,这种高压力会逼你把所有不该犯的失误降到最低,把所有潜能用上,抛弃所有痛苦想放弃想放慢的念头,当你回到训练时,也不敢偷懒摸鱼,因为你深知何为魔鬼藏在细节裡的道理。
所以与其说,KONA是我想要去的地方,倒不如说我想看自己能成长到什麽地步?而我也相信我绝对有朝一日会再回到KONA的,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必须更为强大才行,而这些历练都是我成长的养份,我是如此相信的!
比赛是很复杂的
IRONMAN,或者说铁人三项本身真的是个很複杂的运动,不谈训练,就以比赛本身来说,大概只有距离上是一样的km,但在许许多多的小细节都有所不同,就拿几点我这两年来碰到的几个状况来说明:
1.赛前说明会:看似是比赛标准程序的一部份,但在IMWA还有去年IMAZ(IRONMANArizona),都是没有赛前说明会的,选手必须自己上网下载选手手册详加阅读。这一点的影响非常大,你必须理解赛道详情、补给站位置、罚时帐位置、罚时方式(尤其在单车项目,是原地罚时?进下一个罚时帐?还是进T2再罚时?)以及赛事流程,都必须自己为自己比赛负责。
确认所有报到物品当然同等重要
2.赛前试游:有的场地会限制只有特定时段才能下水试游,有的场地是严禁试游(例如IRONMAN70.3Japan,甚至连试骑都不行),也有不管什麽时段都能自行下水试游,但责任自负。
赛前试游区,限定只能在黄色区域内
3.赛前交车检录:赛前一天交车检录,相信很多参赛过的人都不陌生。但究竟交车时要检查什么?一般不外乎安全帽与单车,另外就是交单车与跑步转换袋,但务必搞清楚,隔日比赛一早能否进转换区重新检查转换袋。之所以提这点,就是在个人经验裡,除了KONA以外,没想到IMWA也是比赛当天一早禁止进入转换袋区的,如果不特别留意好选手简章内说明,比赛当天可能就得出状况了。
转换区动线当然也是要搞懂的一部份
4.游泳比赛项目:游泳大致可从出发时间区分为全部选手一起出发、或分组出发、或近年较常见的RollingStart(每隔3-5秒放行3-5人);从游泳出发点又可区分为水中出发或岸上出发。若是在意名次的人,RollingStart有个最大限制,就是你在通过终点以前,永远不知道在你后面的人是否真的比你慢,也许他只是晚下水而已,这会让比赛过程增添了点变数。
5.自行车比赛项目:在自行车项目最常发生的差异点,就在于到底骑车时是否需要别号码簿?大部份是不用,但去年IRONMANHamburg是要求要别的。另外一点对我的最大困扰就是,在澳洲这场是左驾,也就是说补给站位置都会在左边,而非我们一般习惯看到的右边,变成我得左手去抓水壶与补给品,跟过往惯性不同,起初还是会有点怕怕的。而当骑完车进入转换区时,会否有志愿者帮忙牵车也是个各地赛事都有差异的地方,国外赛事几乎都是有志愿者帮忙的。
6.跑步项目:跑步本身就没什麽差别了。也许就是对于有准备特殊需求袋的朋友们来说,要记清楚需求袋的位置,此点也同单车。IMWA这场有另一点较为独特,那就是大会不提供特殊需求袋,若有需要请额外购买,这是因应当地环保规定,对于塑胶袋的使用相当严格。
7.选手之夜与庆功宴:在IMWA与IMAZ这两场,都是没有选手之夜,但会发餐券,可在指定的餐饮店家使用,可在赛前去吃也可赛后,我认为这作法还挺好的,省时省力也能吃些当地食物。至于庆功宴,一般都是选手免费(或者说已含在报名费裡),但家属朋友需要额外购买餐券,但IMWA这场比较特别,会发给代币,再凭代币兑换餐食或饮料,所以只要够吃的话,亲属都能一併使用代币。
以上,都只是我随时想想就能找出的差异点,而上述几点中只有第7项不影响比赛本身以外,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左右赛事,甚至让你被判定失格,例如骑车时被判跟车,但未即时进入下一个罚时帐,依规定就是失格DQ了。
这些细节,没有一定的好与坏,都是有地方与国情的差异之处,甚至是当地法规关係,不见得是主办单位本身不给选手方便,而是有许多我们外国人不能理解的限制存在,身为外来者,尊重主办单位就绝对不会有事了(话说,我曾有次在加拿大比赛,骑著单车被两台警车追,好在最后没事….)。
天外飞来这一部份,除了此行前去实在没有什麽观光或额外插曲可提,更重要的是要提醒有意出国参加铁人三项赛事者,一定要不厌其烦地留意赛事说明、赛事流程、与各赛事小细节,千万不要认为在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过程,国外也理应如此,入境随俗才是上策!
一切的谨慎小心就是为了能顺利通往终点
比赛开始…..
距离比赛时间的7点整,还剩下20分钟左右,此次时间抓得相当宽裕,转换区单车已检查设定完毕、该排除的体内废物也一扫而尽、还有时间做点伸展热身,既然时间也还早,在比赛下水点一旁有开放一小处可让选手热身游泳之处,我也干脆下水游一下好了。
下水后不久,觉得泳镜系得有点松,于是再上岸准备调整松紧度时,一个脱镜动作,泳镜带断了…、泳镜带断了…、泳镜带断了…。比赛时间剩15分钟,大部份选手都已集结在下水点,谁会多带一付泳镜到沙滩上来呢?
还有,今年6月份去IRONMAN70.3Japan,碰到墨镜在无外力下自行断裂,加上一些怪异现象而全身发毛,最后以退赛处理。
这次,怎么又碰上赛前一刻断泳镜带?还有,我还没提的手表搜不到GPS的状况!
该不会今天要弃赛了吧?
该不会这些东西带来都用不到就要打包回府了?
曾有不少人问过我,为何你比赛时总是那么多状况啊?
我通常会先反问,你比过IRONMAN吗?多少次数?此话并无任何挑衅之意。而是如果实际比过IRONMAN或大铁赛事就会知道,绝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按照理想剧本演出的,谁没有碰过装备故障?谁没有碰到身体不适(呕吐、抽筋、晕眩、中暑等)?谁不是在比赛过程裡浮现出满满的负面情绪?
意外插曲就是这km协奏曲中的一部份,它必然存在,它可能阻碍了你原定计划,拖垮了你的时间,但也可能激盪出更多火花,刺激你不服输的意志,让你更专注在每一哩路上,发挥所有潜能,让主奏曲变得更加动听。
我只是都忠实呈现每一个曲目细节而已!
週四抵达Busselton比赛会场之后,週四週五的赛前调整都很不错,但週五下午要进行最后一组单车训练时,却发生了我的手錶GarminForeruner怎么样也搜不到GPS的状况(先前都没问题),这个状况个人曾经碰到过,也分享在个人粉丝页上,教导如何排除与更新。
尽管通过与GarminConnect更新后,也向他国来的选手租借电脑,以GarminExpress再同步更新并重新下载地图后仍无解。也紧急联络Garmin公司的友人协助,讨论了许多种可能性与排除方式,都是无解。在此补充说明,这支表今年就跟著我去过日本、爱沙尼亚、俄罗斯等地,GPS皆正常运作。
一直处理到周六上午,也就是赛前一天,最后我决定放弃处理,反而很悠哉的去找咖啡店喝咖啡放松心情了,而我也拟好了新的应变剧本,就让手錶回归下简单的时间、功率、心率三项功能就够了,至于已经比赛了多少距离?那就看大会路边标示牌了,反正我真正在乎的是能在多少时间内进终点!
不讳言的说,我的手表是由Garmin公司所赞助,我也依旧忠实的告知我的读者们,是的,这支表出现了一个我解决不了,且目前也还没被解决的BUG,我并不担心会否因此伤及公司品质形象,而让我失去赞助。
相反的,在赛前乃至赛后至今,我都积极与Garmin的团队们讨论这些状况,期望能共同讨论出BUG发生原因,不要让下一个人再发生此件憾事。这表的事与我参加IRONMAN赛事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在这过程里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修正再出发,期待一个新的蜕变!
游泳怎么会有此失误?
好啦,跳回去说一下泳带断的事情。这副泳镜是今年年中才购入,并定位为比赛专用,除了训练时戴过几次试用,平时几乎不用,所以要说是塑胶脆化断裂是不可能的,反正它就这么突然的断了,追究原因没意义,想解决之道才重要!
只剩10几分钟就开赛,要找别的选手借泳镜大概也不可能了,虽然脑海裡也想起今年日本DNF的往事,但我反而这次没有丝毫想放弃的心,只能死马当活马医,试著把剩下的带子重新繫上,好在刚刚好还够用,虽然带起来头有点紧,像个孙悟空的紧箛咒一样,但算了,反正我也属猴。
断是断了,但好在还够用
手錶没GPS,泳带的突然断裂,照常理来说,我心里会很急很焦躁,但这次并没有,反而嘴角还会不停微笑,心里想着:「这个叫断、捨、离,今天我要与过去告别,一定破PB的。」
人就是不能得意啊,刚得意完没多久,马上就在游泳项目上,犯了个低级失误。
这次游泳采用滚动出发t,但区分为几个区,第一个区是游泳1时内、再来是1时6分内、再来我就忘了。我自知没本事与游泳强国的澳洲人匹敌,退居1时6分内的第2区,没意外应当是这时间内可完成。
游泳路线,仅管赛前与现场看了很多次,也知道是游2圈,但我不知为何一直以为是要上岸的游2圈,但实际是「S–1–2–3–4–5–2–3–4–T」的游法(请参考下图)。
游泳路线图。
当我游到4的时候,还以为要往S游去,但当时处在一个5-6人的集团裡,当他们全部左转往5去的时候,我则傻眼了,不知该跟著左转还是继续往前游?我就这么样的在原地(喔不,应该说原海?)踩水,不停的左右与回头张望,有点呆住的不知道该怎麽办,这又不比在路上,可以看很清楚他人在做什麽。在海中,隔著泳镜,接著一波又一波袭来的海浪,视线已不佳,救生员又远,我还真的慌了!
发呆了应有半分钟之久,决定还是顺从主流,就左转去吧,顶多游错就是多游了点,了不起赔上半小时吧,毕竟多游不会被DQ,但少游必定会失格。
好在,66分钟上岸,仍在预计时间内,勉强挤得出笑容。
这事让我得到两个教训,其一是以后还是带付备用泳镜好了,也许不是自救,而是救人。其二,关于路线仍需更谨慎去研究才行,另外可以思考的是,有没有可能有游得较慢的人,在4的地方没有左转,而直接转回T点呢?海上应该没有晶片感应器的吧?我想还是有可能偷鸡摸狗的吧,也就是因为如此,游泳项目若是两圈,一定是会上岸一趟过一次晶片,这也是我一直误以为是要上岸的原因。但回过头来说,想要自我挑战的人,却去鑽这样的漏洞?意义又何在呢?
自行车是一连串精密的计算
想要有好成绩,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故通常在比赛前,除了调整自己达到人和境界,我会作的功课也研究赛道本身(地),更留意天气状况(天),这场也不例外。
这时的西澳正值夏季,配上典型的地中海型气候,乾燥、日出早与日落晚、云少日晒长、早晚温差大加上靠海有风。刚抵达西澳时,正午顶多25-28度,但日夜寒冷约10度出头。可是週六刚好有一波热浪开始接近,週日预计在11点左右就会破30度,我估等到了1点左右开始跑步时,体感温度应该会上35度以上。
再者,比赛这日在10-11点风向会转变,从原本的东南风转为西风。而湿度全天约在40%上下。
再来是有发布紫外线特报,周日达11级。11级是什么样的概念呢?快速解释一下,6级以上就算高量级,在阳光下晒30分钟就可能晒伤;8级就达过量,20分钟可晒伤,建议防晒措施一定要做足并著长袖衣物;11级为最高级,属危险级,建议没事少外出(那我今天在干嘛?)。
以上这些讯息,其实每个环节都跟比赛有关。其一是单车第一趟一定较为好骑,仅管往右边赛道去时会碰到些逆风,但单车前段体力足不以为累,可第二趟风向转为西风后,回程必定痛苦,尤其最后的10多公里回T2前全逆风加上体力已衰,不好受!
再者,气候乾燥与强劲紫外线,这天不太会出汗(但会浑身盐巴结晶),少流汗会让人产生不缺水的错觉而忽略该补的水份,尤其跑步时会更热,要做到骑完单车前都不能有脱水现象,故骑车的水份一定要补足,每小时要喝掉一瓶水壶是我的基本要求,同时带足盐锭与盐份补充。
事实上也是如此。仅管我的手錶只剩时间、功率、心率三个重要资料可参考,没了距离与配速资讯,剩下的部份就靠著大会每30km的一个里程告示牌,以及每22-23km一个补给站,利用这些资讯不断来推估自己的均速与骑乘时间。
单车第一圈90km约莫2时22分骑完,第二圈还正想打算拚一个4时45分收工的成绩,但到了-km左右,一波又一波的撞牆感袭来,加上此时已碰上风向转变,每一段往西边骑的路都格外辛苦,天气也热了起来,心率开始守不住预期值,只得不断退守,回程的最后10几公里,时速应该只剩30公里出头,最后收在4时55分结束单车项目。
跑步
这几年我都是靠著IRONMANAWAGOLD(全球分龄组前1%选手)的方式在报名与参赛,故号码都较为前段,紧邻在职业选手之后,因此我身边的选手也都是AWA选手,心裡也清楚他们会是你最大的对手。仅管在比赛过程中,我不知彼此相对位置,但靠着进转换区时看著单车与转换袋数量,就能估到前方还有多少选手。
很不幸的,在我游完泳进入T1后,旁边的单车几乎已一扫而空了,就算1时6分就游完,还是早已被其他AWA选手丢下。但好在骑完单车后,发现好像单车回来的也没这麽多,以及转换袋好像也没有被取光,这表示我应该往前推了几名了吧!
结果是,游泳完排到44名,单车则往前推进了不少,变分组第21名了,不错。
但这些资讯都是赛后才能得知,赛事当下我只知道剩一个马拉松,很热的马拉松,来回4趟,往左去是逆风(还记得刚刚说改吹西风了吧),往右是顺风。我对于跑个4趟都有点恐惧,因去年参赛IRONMANHamburg与今年IRONMANTallinn都是跑4趟,第1趟都是状况极佳,第2趟也还能笑得出来,第3趟大撞墙,第4趟才起死回生拖回终点。
为了避免这状况三度发生,这次在配速上要更保守一些!
配速?嗯?是不是搞错了什麽?我没有GPS可配速啊(笑)。
管它配不配速的,跑赢前面那个人就行了
还是可以啦,用心率搭配体感来压强度,前两趟稳稳的跑,注意姿势、定时补给、留意降温,尤其在完全没有遮荫的这场赛道上,气候又干燥,仅管每一补给站距离仅1.5-2公里左右,但往身上浇的水或冰块,都在抵达下一站以前就乾掉了,这也更突显补水的重要,「Hydration,Hydration,Hydration」这是我嘴中一直在碎碎念的单字。
除了留意自身状况,也不断盯著前方每一个跑者小腿上的英文单字,「I」是我这一分组的代码,不断蒐寻有没有同组选手,但整场蒐寻下来,好像也才超了4还5个,只被1个「I」超越。赛后想想,也许是一开始游泳就先输一截了,单车也拉得不够近,才会造成附近「I」的选手太少。
第3圈时确实也出现了点撞牆的状况,採用了PLANB,进补给站时可小走几秒喝点水吃补给,一吃完立马起跑,利用顺风时调整呼吸,碰上回程逆风就尽量躲在他人后面,反正痛苦终究会过去,但现在放弃了不可能更开心,只会更加倍痛苦!
最后终点前,我还在想着该摆什么姿势进终点时,被一个选手超越,看了他脚上是「G」,反正不同组的就放过了,结果你老兄却挡住了我的镜头…..。
9时37分后,J帅通过终点,完成这一场IMWA协奏曲。
这一首协奏曲花了9时37分才演奏完
接著马上领物后直奔回民宿(好啦,其实大概只剩下时速2km/h的龟速慢慢走),回民宿是为了看手机查线上成绩,果不其然,刚刚跑步时的直觉是对的,我实在追到太少同组选手了,跑步只让我原本骑完单车后的21名追到17名而已,隔天也确定跟KONA资格无缘。
失落吗?有一点。
毕竟这两年内在海外连拼四场IRONMAN,仅管成绩一直往前推,但是都未能取得资格,上次IRONMANTallinn差5分钟,这次成绩比上次还好,差距却扩大成8分钟,我不喜欢输的感觉,但我看到更多比我更努力更有天份的人,他们都比我更热爱这个运动,更投入于训练之中,我想我的失落是来自于还能做到更多,但目前还没做到吧!
开心,也有那么一点。
这是我第5次IRONMANSub10,这2年里的4场全进Sub10,成绩也推到了9时37分,分组虽然只排到17名,但总排名75名,扣掉前方的职业选手后,我刚好推进到总排名第50名,在全场多个完赛选手裡,而且是竞争如此激烈的澳洲主场,我排进Top50耶。
巧合的是,上一回IRONMANTallinn,在扣除前方11位职业选手后,我在全分龄选手裡也是排第50名,仅管「前50名」不是个多麽了不起的成就,但对于个人来讲,能在欧洲、澳州都有起码的竞争实力了,我自己已给了自己一种肯定了!
完赛奖牌
明年,继续挑战世界,继续写出一首新的协奏曲吧!
你呢?年,敢不敢作一个大梦?敢不敢高声唱出你的专属主打歌曲?
本文转载自don1don专栏,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
如果大铁也是你的梦想,请扫码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