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国旅居手记这个话题的写作风格会用更多的图片来讲故事,按人类学的行话来说,我在做图文并茂的民族志。
冰岛篇最后一篇来聊聊风景之外的部分吧。冰岛在欧洲都算是非主流的国家了,人口32万,可能国内一个普通城市属区就可以轻松达标的标准,所以除了首都,没有特别多的城市,基本上也是集中在南岸。剩下的就是金融危机后络绎不绝的剧组与游客。
作为维京人的后裔,发现小岛定居后,继承了祖辈们的打渔天赋,会驾驭海浪,会捕鲨捕鲸,突然虽是肥沃的火山土,奈何气温低到作物不友好,除了土豆黄瓜一类,很难再种出其他品种的蔬果了,海产品倒是新鲜,可以腌制或者风干起来保存,然后就有了奇葩的鲨鱼肉。鲨鱼肉质还是可以的,只是鲨鱼会用皮肤排泄体内废物,包含尿液,所以鲨鱼肉下口的时候,口腔会充满浓重的氨水味,直白的说,尿味。
我跟小伙伴在雷城闲逛中,找到这家餐馆,也是《风味人间》中出现的餐馆,位于地标大教堂对面,面对我们的游客脸以及对陌生事物的猎奇,餐馆的菜单做的国际化以及餐食中插上了我们期待样子中看到的冰岛国旗。
同样的情况,请大家类比有外国朋友想吃臭豆腐,然后我们为了体现中国文化,往豆腐上插上一面国旗。事实上有多少人日常沉迷我们游客定义的当地美食或者黑暗料理呢?或者说插上一面文化标识特意强调呢?
招待我们的是餐厅的老板儿子,因为我说我在中国的视频网站看到你们的店与食物,然后我说你们在中国出名了,说罢拿出手机打开B站调出《风味人间》的片子,递给他,他说,这个女士是我妈,厨师现在就在厨房,拍摄就是在我们楼上进行的,露出了转瞬即逝的愉快,又马上恢复北欧人固有的冷漠脸。
他说了,搭配鲨鱼肉,我们会喝这款烈酒,这样味道不会那么冲。至于是否是美食还是勇气挑战,还是看各位对食物美味的理解了。
国人旅游对吃的追求,绝对是名列全球的,那冰岛就没有可以下肚的食物吗?
用地热烤熟的蓬松黑面包,算稍微找回了味蕾的功能。
真正算得上好吃的,应该是这个面包碗肉汤了,如果不追求颜值,可以直接用普通塑料碗装,面包碗的被肉汁浸润,口感也不错,但是食物的份量作为成年男子都消化不完,就不推荐大家贸然尝试了。毕竟在一国首都,找不到任何的国际连锁快餐,能有一家还在圣诞假期营业,且味道不错价格公道的餐馆已经很知足了。
圣诞假期是额外收取服务费的,毕竟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人之常情,但是冰岛的高物价还是刷新了我们对在这里短暂停留的认知。
冰岛物资缺乏,大多靠进口,所以超市物价也会相应贵一些。但是去超市购买食物,自己做饭已经是最省钱的方法了。与我一起结伴去冰岛的德国小伙伴,我们想出了更绝的办法,提前在德国的亚洲超市与普通超市买好了各类泡面速食食物,然后我们只去超市买新鲜的蔬菜水果与鸡蛋,部分肉类鱼类,回到青旅就占据厨房开始做饭。虽然同行的有蛮多在欧洲各国的留学生,但不知道为什么,做饭的就我们仨,其他留学生要不就要速热披萨,要么就直接下馆子。不得不说德国留学生朴实持家这点是挺靠谱的。
当然我们三个平时在德国也会有下厨习惯,一些家常方便菜也都会,所以三下两下就把原材料加工好了,我还记得其他留学生看到我们三个做好菜那个又惊讶又略带羡慕的表情。
冰岛的超市一般也是体量巨大,在远郊开车前往那种。Bonus应该是最便宜的那个,市区也有一个连锁便利店,应急买点东西比较合适。大家可能好奇当地的物价,这里算是最便宜的。
放大看这个logo,太有喜感了,不知道作为他们的国民品牌,一只翻白眼且笑容猥琐的猪作为迎宾标识,消费者会是什么心态。
我们去超市采购每次都会必买酸奶,一个是真的很好吃,另外旅行途中保持通便酸奶是很好的选择。来往返冰岛的飞机上,我们也会看到isey的广告,skyr看本地人买的更多一些。
如何衡量一国物价,我们可以借用经济学的一篮子货物的定义。挑选差不多的商品在冰岛的价格与其他国家做对比。
学术角度会用巨无霸指数,因为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都是统一制作工艺与等量的原材料配方,所以衡量物价相对有可比性。可惜冰岛在年金融危机后就没有了麦当劳,当然也没有汉堡王、星巴克。唯一的肯德基还在出城的高速边上,所以计划一破产。
第二选项,我通常我会选择矿泉水,作为每个国家的必备民生产品,比如国内的一瓶ml矿泉水约合2-3人民币左右,德国的1L款泉水0.2-2欧元不等,冰岛的特产就是冰川纯净水,按理说直接拿一个瓶子杯子就可以接甜甜的自来水喝,姑且可以拿来参考一下,克朗,约合3.6欧元,25块人民币。
当冰岛人去泰国旅游,发现本国矿泉水产品在泰国只用45泰铢(8块人民币)的时候,发的朋友圈。
当然他们也盯上庞大的中国市场了。
继依云水、巴黎水、斐济水之后,冰岛水开始进军中国的高端水消费市场。其实德国的依云一大瓶1-2欧,兑换人民币差不多,但是当地工资物价也可以支付。但大家喝德国本地品牌或者廉价超市自家品牌,并不喜欢上消费主义的船。
想起当时去华为面试的时候,被问到的题目也是,如何将一瓶5块的水卖到,MKT的4C4P理论了解一下。
冰岛的城市建设更像小镇,密度低,很少见到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唯二的地标就是市中心的大教堂,唯一的主干道,以及音乐厅。
当地人生活方式也很悠闲,会去市中心的湖旁看看天鹅,按理说这里这么冷,天鹅应该南下过冬。
主干道商业街大概就两车道宽,大部分都是圣诞节歇业状态,仅仅开着灯,让过路行人体验出窗口购物。时不时也会看到一些有趣设计,比如用自行车作为路障的一部分
或者一幅实用的街头涂鸦告诉你怎么打领带维京风情的旅游纪念品商店。不知道大家是否好奇冰岛的旅游纪念品有什么,被推荐比较多的应该是毛衣了对了鉴于冰岛的劳动力价格,所以毛衣是中国制造然后出口到冰岛再卖给各国游客的。市场鱼龙混杂,当商品与民族国家特色画上等号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就复杂多了。如何让自己在全球的洪流保全自己,只能限定各种条件,留下自己的风味,做得好坏与否,就看营销的功夫了。
比如用本地制造与使用本岛羊来限制空间,用手工、初次羊毛、纺纱品类限制加工工艺,再用毛衣花纹、样式限制产品审美符号。
那如果消费者就是想买本地产品,而非全球化产物怎么办呢?主打几家商店,设置为特许销售即可,也许是一种各取所需的愿者上钩吧。费劲心力吸引游客,也是得益于本土的旅游资源。自打全球化的转型不顺,遇到年金融危机泡沫之后了,1/3的冰岛人选择离开家乡去岛外打工。直至火山喷发与全球化的媒体报道,各大剧组的取景宣传,一个在世界地区边陲的地方开始被大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