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巴沙鱼苏氏圆腹鲇淡水鲨鱼淡

用生产第一线的水产养殖体会

来助推渔业发展提振产业效益

淡水鲨鱼,学名苏氏圆腹鲇,又称淡水虎鲨、虎头鲨、巴丁鱼、巴沙鱼、八珍鱼,属热带鱼,水温持续低于12℃时开始死亡。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为我国自年以来新引进的淡水优良品种。

淡水鲨鱼体色有黑、白、灰、红四种。前三种体色的鲨鱼多作为食用鱼饲养,尤其是灰鲨鱼最受欢迎,其背部青色,体侧青灰色,腹部银白色;红鲨鱼即水晶巴丁鱼,多作观赏鱼饲养。灰色的称马来亚河系灰鲨,肉质较好。

巴沙鱼,是东南亚国家的重要淡水鱼养殖项目之一,在年引入我国。属鲶形目鱼类,属芒鲶属的芒鲶(Paugusiushamiltoa)为无鳞鱼类。巴沙鱼适宜生长水温为20℃~32℃,最适水温为24℃~30℃,当水温降至16℃时,停止进食,水温在10℃以下,则会冻伤乃至死亡。

该鱼具有生长较快、产量较高、食性广、易饲养、抗病力强,肉质白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无肌间小刺、利于加工等优点。当年苗种经一年饲养可长至—克,次年可长到1—克,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

1、形态特征

鱼体呈纺锤型,形长而侧扁。背鳍前方显著隆起,后部渐侧扁。头较小且扁平呈圆锥形,其背部光滑,一般头长为体长的五分之一,额宽,吻短,口亚下位,不能伸缩,横裂,口裂略呈弧形,深度较大。上颌略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密生具细绒毛的弯状小齿,呈板带状,且中间不相连。梨骨及腭骨亦生有同样的小齿。舌为铲状,不游离。唇薄,不发达,具两对小须,常断失。颌须一对,很短,可达眼的中部;颏须一对,略长于颌须,可达胸鳍基部。

眼大,近圆形,较靠下,位于口裂稍后处,位置偏前而接近于吻端,眼圈红黄色,眼间隔较宽,中间稍凸。

鳃孔较大,鳃盖膜发达,左右相连,但与峡部不相连。鳃耙五对,较短,呈条状,小于鳃丝长,各鳃弓仅有外鳃耙,第一鳃弓的外鳃耙明显,外列鳃耙数为5~6+15~18,其它鳃弓则不明显。

鼻孔两个,分前、后鼻孔,但距离较近。腹大而圆,没有腹棱。

2、生活习性

巴沙鱼喜群集,常活动于上、中水层,杂食性,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喂食时能游至水面吃食。较耐低氧,可适度高密度养殖。每亩放养4~5公分规格鱼种尾左右,苗期以投喂小杂鱼和饲料为主,约半年个体增重至~克。

3、苗种繁育现状

据报道,年由湖北省英山县巴沙鱼繁育试验基地首次繁育,通过12年的努力,繁育终于取得成功。据悉,这是全国首次成功繁育该鱼苗,填补了我国水产养殖业一项空白。

4、人工养殖前景

据介绍,巴沙鱼原产越南湄公河,属越南国家二级保护物种。该鱼因味鲜、营养价值高,并且是高级化妆品的原料,因而成为越南出口美国等市场的一个主要水产品种。

目前,国内对该鱼养殖历史已有十余年,技术己趋成熟,源于是热带鱼之故,受气候原因仍未能大面积推广,因此,巴沙鱼养殖需结合当地气候和市场行情的因素来确定是否养殖,切勿受今年各种媒体的宣传影响,慎之!

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西南渔业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yua.com/fldl/63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